大肠癌
大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由大肠粘膜上皮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其预后不良且死亡率较高。它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40-50岁人群中最为常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30岁以下人群的大...
大肠癌,包含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后约有1/4至1/3病例可能出现复发,复发原因涉及肿瘤分期、病理及细胞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次治疗的准确性。高水平医院的治疗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相较于一般医院高出10%至20%。未接受专业培训的外科医生进行大肠癌手术的患者,复发风险比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高出2.5...
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对于预防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便秘不仅指排便次数减少,还包括排便困难和便干等症状。长期便秘可能导致粪便中的致癌物“二级胆酸”长时间与肠粘膜接触,增加其刺激机会,这可能促进大肠癌的发生。此外,粪便中的其他物质,如细菌产生的毒素和被细菌酵解的有毒产物,也会因长时间停留于肠腔内,对肠粘膜产...
便血作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大肠癌等严重疾病的信号,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需警惕。便血并非仅由大肠癌引起,还可能与其他消化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相关。成人中,痔出血或大肠癌是最常见的原因;儿童则以息肉出血为主。具体表现为:息肉出血时不伴不适,血附于粪块表面;痔...
年轻人常将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归咎于消化功能问题,即便症状严重也不及时就医,导致近6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大肠癌中晚期。青年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超过60%的病例在诊断时已伴有淋巴结转移。高危人群包括有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病史,结肠癌家族史,以及年龄大于35岁、常摄入高脂肪食物者。他们若出现无明显...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早期症状可能包括便血、腹泻和便秘,但这些症状也可能由其他良性病变引起,导致许多人忽视了它们可能是大肠癌的迹象。持续的便血、腹泻或便秘超过一周而未缓解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大肠癌,这种自我检测方法简单...
美国人喜食高脂食物,如油炸、暗红色肉类及熏烤食品,这类食物富含饱和脂肪酸,可能导致大肠菌群紊乱,加速致癌物质生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的大肠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主要归因于较低的脂肪摄入量。于宗河教授指出,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关键因素。预防大肠癌,应限制脂肪摄入不超过总...
大肠癌在我国常见且发病年龄提前,与饮食相关。普查方法多样,乙状结肠检查可确诊75%-80%病变,操作简单能活检;直肠指检可查70%-75%直肠乙状结肠癌,40岁以上每年应查;大便隐血试验简便价廉,可初筛,阳性进一步检查。把好预防关可减少癌症发生与死亡。大肠癌的防治大肠癌的发病现状大肠癌在我国为...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内部调查显示,其利用PET进行癌症检查漏诊率达85%。2004年2月开始的一年里,约3000人检查出150个癌症病例,PET仅诊断出23例。在大肠癌、胃癌等病例中,PET发现率低,肺癌、甲状腺癌发现率相对较高,此次调查首次对PET可靠性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