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会使胆汁分解为“二级胆酸”,长期刺激肠粘膜,虽不能直接诱发大肠癌,但对其发生有影响。养成定期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对大肠癌预防有意义,能减少有害物质刺激肠粘膜。

养成定期排便习惯,预防大肠癌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表现。一般来说,2-3天排便一次,如果排出通畅也不能称为便秘。

粪便中含有的致癌物

我们的粪便中含有一种致癌物,医学上称为“二级胆酸”,它来源于肝脏分泌的胆汁。当我们进食,特别是吃油多的食物时,胆囊便收缩,排出储存的胆汁,帮助消化。
肠腔中的细菌把这些进入肠腔的胆汁分解为“二级胆酸”,并驻留于粪便中。肠腔中的“二级胆酸”长期与肠粘膜接触,便增加了其不断刺激粘膜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讲,长时间滞留在肠腔的“二级胆酸”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便秘对大肠癌的影响

除了“二级胆酸”以外,粪便中还有许多被消化以后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产生的毒素以及被细菌酵解的有毒产物,由于长时间停留在肠腔,对肠粘膜的刺激和部分水溶性物质的吸收均对人体有不利的影响。
虽然不能说便秘可以诱发大肠癌,但可以说便秘在大肠癌的发生上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预防大肠癌,从养成定期排便习惯开始

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的发生,在大肠癌的预防上也有一定意义。

养成定期排便习惯,对预防大肠癌意义重大。便秘会使胆汁分解为“二级胆酸”,长期刺激肠黏膜,虽不能直接诱发大肠癌,但有推波助澜作用。同时,粪便中其他物质也对人体不利。所以,及时排便,远离便秘,守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