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近来颇受欢迎,进补虽好,但需注意是否正确。存在 5 大误区,如药食同源误认食物可治慢性病。食物性质平和,效力弱,长期食用才见效。保健品、药品效力更强,用错易生副作用。别期待普通食物短期治病,饮食养生需长期坚持。
中医药膳食疗五大误区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许多人认为“药食同源”,因此所有食物都能治疗慢性病,这是错误的。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效力”不同。食物性质平和,药性成分少,适合日常食用。如果某种食物食用几天后,血脂、血压就明显变化,那么它不适合长期大量食用。
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要小心谨慎,避免过量或误食。米、面、青菜、苹果等性质平和的食物,人人都能食用,正是因为它们没有强烈的“生理调节”作用。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而非短期内就能显现效果。
保健品是食物中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其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较强,且不受其他食物成分制约。使用得当,有利于健康;但使用不当,可能产生副作用。例如,豆腐含大豆异黄酮,男女老少皆宜;但大豆异黄酮胶囊则不同,儿童和男性不宜服用,即使中老年女性也并非人人适用。
药品的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也更强,其意义在于短期见效。如果一周两周不见效,则说明药物无效或用药不当。因此,吃错药或剂量错误都是非常危险的。
很多人寄希望于通过食物治愈疾病,这是不现实的。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这并非否定食物调整对疾病的改善作用,而是强调饮食养生需要长期坚持,而现代人往往缺乏耐心。
误区二:药膳就是把药材随意加到菜里
许多人认为药膳就是将药材随意添加到菜肴中,这是对药膳的误解。药膳的制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非简单地将药材与食物混合即可。药材的种类、用量、炮制方法以及与食物的搭配都需要仔细考虑,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1、药材的选择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决定,不能随意选择。
2、药材的用量必须精确控制,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疗效。
3、药材的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其药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4、药材与食物的搭配也需要科学合理,才能发挥最佳的功效。
误区三:药膳可以代替药物治疗
药膳可以辅助治疗疾病,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必须依靠药物治疗才能取得疗效。药膳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改善症状,但不能取代正规的药物治疗。
切勿将药膳视为万能的治疗手段,依赖药膳而延误病情。
误区四:所有药膳都适合所有人
不同体质的人群适合不同的药膳,不能一概而论。药膳的配伍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季节等因素进行调整。即使是同一种药膳,对不同的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食用药膳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了解自身的体质和适合的药膳种类。
误区五:药膳疗效快且立竿见影
药膳的功效是循序渐进的,并非立竿见影。一些人期望通过短期服用药膳就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这是不切实际的。药膳的疗效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体现出来,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切勿期望短期内就能看到明显效果而放弃。
中医药膳食疗虽受欢迎,但进补需注意是否正确,有 5 大误区。食物、保健品、药品效力不同,食物性质平和可日常食用,保健品效力强需谨慎用,药品短期见效但用错可怕。饮食养生是长期功夫,现代人应耐心对待,莫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