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宝宝易患腹泻,不少家长第一时间送宝宝挂点滴。其实不行,应了解正确护理方法。补液要积极,首选口服低渗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同时要避免“饿一饿”,鼓励继续喂养,益生菌和锌也能助恢复,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宝宝秋季腹泻,挂水真的有用吗?

腹泻的宝宝应该怎么补液?

秋季腹泻是宝宝常见的疾病,很多家长都习惯给宝宝挂点滴,认为这样能够快速止泻。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2016年新版《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对于轻、中度脱水的宝宝,应以口服低渗补液盐溶液(ORS)为主,只有重度脱水或者呕吐频繁不能进食的宝宝,才需要静脉输液。


宝宝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精神稍差、嘴唇发干,就是轻度脱水;出现烦躁不安、手脚发凉、皮肤黏膜干燥、眼窝和囟门凹陷、尿尿明显减少,则是中度脱水;而出现脉细、血压下降、神志淡漠、昏迷、四肢变凉、皮肤干燥、眼窝和囟门明显凹陷等症状,就是重度脱水,属于儿科危重症,需紧急救治。


对于拉肚子的宝宝,预防和纠正脱水是主要治疗手段,口服低渗补液盐溶液是首选方案。建议从宝宝腹泻开始就口服液体预防脱水,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直到腹泻停止。需要注意的是,每袋口服补液盐只能用250ml水溶解,不要多也不要少,也不可将一袋分几次溶解,更不要添加糖、牛奶、果汁等。

拉肚子不能“饿一饿”

很多家长认为,拉肚子要饿一饿才能好得快,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拉肚子的宝宝由于进食和吸收减少、肠黏膜损伤修复、发热时的代谢增加以及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营养需要量反而会增加。如果限制宝宝的饮食或禁食过久,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进食可以缩短腹泻病程,改善宝宝的营养状况。因此,应该鼓励继续喂养,选择适合年龄的饮食,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尽可能保证营养热卡供应。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的孩子要选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已添加辅食的宝宝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进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或水果以及高糖食物。对于有严重呕吐的宝宝,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益生菌和锌能帮助恢复

宝宝生病期间,胃口会差些,妈妈们不要强迫进食,聪明的宝宝比妈妈们更懂得该吃多少。反复强迫进食会导致宝宝反感、厌食,也会增加消化道的负担。


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帮助宝宝的肠道建立一个正常的菌群和良好的肠道环境,从而抵抗外来微生物的入侵,减少腹泻病的发生。补锌可以减少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效缩短病程和降低发病率,减少了抗生素的应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我国指南建议,对于急性腹泻的6个月以上的宝宝应每日给与元素锌20mg,小于6个月的婴儿每日10mg,疗程10-14天。

预防宝宝秋季腹泻

注意饮食卫生

宝妈们一定要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保证食物新鲜、清洁有充分的营养。还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吃东西前后洗手,食具消毒也非常重要。宝宝的玩具或能够用手触摸到的地方都应保持清洁,衣被应勤洗勤换。

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适当的户外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增加了宝宝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预防感冒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暑或着凉,同时预防病毒感染,预防感冒,使宝宝能够抵御轮状病毒的侵袭。

避免滥用抗生素

长期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肠炎。

强调母乳喂养

母乳不仅温度适宜,营养全面,还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成分,有利于预防轮转病毒的感染。

避免交叉感染

在秋季轮转病毒肠炎的高发期,尽量少带宝宝到人多的地方,避免接触传染。注意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的清新,通风透气是减少及消灭致病菌的有效途径。

秋季宝宝易患腹泻,别盲目挂水,应注重口服补液。同时,要避免“饿一饿”,鼓励继续喂养,益生菌和锌也有助于恢复。预防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等六点,让宝宝远离秋季腹泻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