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常见,控制病情需控食运动。因个体差异,运动方法各异。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等。年龄、体质不同,运动方式有别。步行好处多,还应留意自我感觉等。餐后 1 小时运动最佳,避免低血糖,要持之以恒。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选择

运动方法的选择

由于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适合的运动方法也不一样。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通过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这种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和心血管功能,改善新陈代谢,纠正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登楼、划船、游泳等。
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时,宜进行运动强度小的运动方式,例如散步。如果能在优美的绿化环境中进行,自然的气息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行走时应全身放松,眼观前方,自然而有节律地摆动上肢,每次10—30分钟。身体条件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运动强度中等偏高的运动,如健身跑。慢跑时要求全身放松。
糖尿病患者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住高层建筑者,可进行爬楼梯运动,或跳绳、原地跑等方式。此外,广播体操、球类运动等都可以采用。

步行对糖尿病患者的好处

研究显示,步行不但可以降低糖尿病患病率,而且可降低其病死率。与不活动者相比,每周步行≥2小时的患者总病死率降低39%,心血管病病死率降低34%。每周步行3~4小时与步行时心率及呼吸频率中度增加的患者病死率最低。

运动量的控制

运动量一般可根据脉搏或心率来决定,以练习即将结束时的脉搏数不超过170减去年龄后的数为限度,或以一般青年人心率每分钟130-140次,老年人每分钟不超过120次为宜。除了用脉搏、心率、血压作定量指标外,还应在每次运动时留意运动中出现的自我感觉,如有无疲劳感、出汗和呼吸急促等。还可应用检查尿酮体、尿糖来判定运动后的效果,在运动康复一段时间后观察血糖、尿糖、酮体来调整运动量。
鉴于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无症状的心血管并发症增加,为更好地确定运动量,运动之前最好检查心电图,作运动试验,然后根据安静时心率与实测最高心率计算,使负荷量控制在不引起心肌缺血的范围内。对于年老体弱、有心血管并发症者或对定量的准确性无把握时,可以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增加。

运动时间的安排

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这些益处有赖于运动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运动时间方面,糖尿病患者有一系列原则,为了便于记忆,可归纳为“一三五七法”。具体是,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都运动。 1. 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对于从来没参加过运动的患者,可从每天5—10分钟、每周2—3次开始,逐渐增加);
2. 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3. 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脉搏应控制在170—年龄,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

糖尿病友餐后1小时运动最好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在运动时间方面没有什么禁忌。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本来就不稳定,运动时会消耗能量,进而对血糖产生影响,所以导致血糖波动更大。如果没及时加餐,运动量又过大,则很容易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昏迷。
“对糖尿病人来说,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运动。”专家表示,此时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稳定,加之胃中的食物也消化大半,跟餐后立即运动相比,也不容易伤害肠胃。尤其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此时运动往往不必加餐。

注意事项

需注意的是,患者不要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的时候运动,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有些病人喜欢晨起服药后出去运动,而后再回家吃早餐,这是不对的。

糖尿病人运动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运动方式,且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餐后 1 小时运动最好,还需注意饮食控制和按时服药,这样有助于控制病情,远离并发症。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