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在古今皆受重视,古人的养生之道更是值得借鉴。本文将介绍古人的长寿养生方法,涵盖动形、饮食、进补等多方面,助你了解古人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古人养生日常保健方法
日常保健操
古人注重日常养生保健,有很多简单易行的动作:
1、常摇头: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做6次。此动作可以使头脑灵活,预防颈椎疾病。
2、常摆腰: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做扭腰动作。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左手轻轻拍打位于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的“命门”穴位,做50下。反方向重复。此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预防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3、常揉腹: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叠放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胀。
4、常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5、常搓脚: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的功能,有助于缓解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等。
6、常扭膝:双脚并排,膝部紧贴在一起,身体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
古人养生方法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适度运动对健康至关重要。他们出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多种运动方式,强身延年。过度劳累或缺乏运动都会导致“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强调合理饮食调养精气,防治疾病。他们提倡“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重视五味调和。营养失衡会导致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重视滋补药物的应用,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需辩证施治,适量服用,并考虑季节因素。例如,入肺药宜在秋季服用,温补药宜在冬季服用。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生命物质基础,节制性欲,避免精血亏损,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保养阴精有助于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古人重视经络养生,认为疏通经络对健康至关重要。经常刺激、按摩、针灸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重要穴位,可以防治多种疾病。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应顺应四季变化,衣食住行都要因时制宜。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强调修身养性,认为良好的品行,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健康长寿至关重要。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保持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重视调养元气,认为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都会导致元气虚弱,引发疾病。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法调养元气。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喜怒无常、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都会导致体内积聚“毒素”,引发疾病。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等方法减少体内毒素,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静神养生
古人认为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对健康长寿至关重要。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应保持心理平衡。
古人的养生方法多样且实用,动形、饮食、进补等皆有讲究。经络、顺时等养生理念也蕴含着深刻智慧。修身养性、调气减毒等更是从身心各方面呵护健康,对现代养生仍具重要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