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时水温有讲究,有些药物不宜用热水送服,如遇热易氧化还原、胶囊、糖浆类等。同时,不同中成药送服水也有差异,风寒药配汤,补肾药配淡盐水等。了解这些,能更好保障药物疗效。

哪些药物不宜用热水送服?

1. 遇热易被氧化还原的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因其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氧化还原分解而失去药效。

2. 胶囊

胶囊壳的主要成分是明胶,在热水中胶囊壳会溶化并溶解,里面的药物迅速释放出来,不仅影响口感,而且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服用肠溶胶囊时,热水会使胶囊到达肠道前溶解,提前释放的药物经过胃酸的破坏作用,最终不能顺利到达肠道发挥原有的治疗效果。若更早,而且迅速释放出的药物浓度较高时,可能还会对咽喉、食管等形成刺激,引起恶心、溃疡等不适。因而,胶囊宜用温开水送服。

3. 糖浆类药物

如止咳糖浆等,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黏度,使其不能覆盖在发炎的咽喉等部位形成保护性药膜,从而使药效大打折扣。故在服用这类药物时,水温宜低于37℃,而且不宜多喝水。

4. 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中药

金银花、柴胡、荆芥、藿香、薄荷等中药都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这种芳香气味来自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油,而挥发油多不稳定,遇热容易挥发和分解。
很多中药颗粒剂和冲剂中含有这些中药成分,建议冲服时水温不超过40℃~60℃。

5.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易水解,随温度升高水解速率加快,且水解后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可引起类似青霉素过敏等症状。冲服阿莫西林颗粒时应控制好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后马上服用,不宜久放。

6. 易被高温破坏失活的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助消化的酶类各种活疫苗以及含活性菌的制剂
1. 酶是有活性的蛋白,遇热变性凝固,从而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常用的有胃蛋白酶合剂、复方淀粉酶口服溶液、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此类药中主要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
2. 疫苗遇高温灭活,则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3. 活性菌不耐高温,用开水冲泡或送服可将其杀死,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如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这3类药物一般宜选用低于40℃的温水或凉开水冲服、送服。

常见中成药送服水

1. 风寒药配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煎水取汤,可用于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2. 补肾药配淡盐水因咸味可以入肾,所以适用盐水(盐2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3. 活络丸配黄酒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服用时,一般用黄酒15—50毫升,温服,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
4. 养胃药配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脾胃、产后虚弱者均需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5. 止泻药配小米汤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用时可直接取煮饭时的米汤,不拘浓淡及用量。

不同药物有不同水温要求,热水送服未必好。维生素 C 等遇热易氧化,胶囊遇热溶化,糖浆遇热药效减,中药挥发油遇热挥发,阿莫西林遇热水解,酶类等遇热失活。用温开水或凉开水冲服,保障药效,别忽视服药水温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