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正常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通过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舌苔望诊
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苔色辨证
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
1.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2.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3.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
4. 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5. 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
6.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7.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8.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9.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10. 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
11. 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黄苔
黄苔主里热证。
1. 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
2. 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
3. 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
4. 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灰苔
主里证。
1. 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2. 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黑苔
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
1. 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
2. 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
3. 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苔质辨证
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
1. 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
2.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
1. 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
2. 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
3. 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
1. 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
2. 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
3. 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
4. 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
5. 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
6. 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
1. 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
2.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
3. 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
4. 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
5. 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
1. 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
2. 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
1. 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
2. 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
3. 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
4. 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99药剂师温馨提示:清晨起床对着镜子把舌伸出口外,观察自己的舌质、舌苔,经常能看到时黄、时厚、时白、时红……舌苔可以反映出人的内脏以及躯体疾病的信息,平时多多注意观其变,能起到早日防病治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通过观察舌苔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