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有讲究,春季穿衣别着急。15℃为“春捂”界,昼夜温差超 8℃要捂。头、肚、背、脚需注意保暖,过敏儿童别捂。解除“春捂”看温度,15℃稳定或温差超 8℃需加衣。

春捂的时机和方法

春捂的意义

俗话说“春捂秋冻”,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家长不要过快给孩子换掉冬衣,适当地“捂”有益身体健康。春捂是指春天穿衣保暖,目的是帮助身体适应气温变化,增强抵抗力。

把握春捂时机

1. 注意温度和温差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温度超过15度时不宜“捂”;昼夜温差大于8℃也是捂的信号。

2. 持续时间不要太长
气温回冷时增加的衣物,在气温回升后不能立即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免疫力弱的小宝宝,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体适应。当然,对于气温像过山车一样的部分南方地区,应另当别论,温度升很高时,就别捂了。

重点“捂”的部位

1. 头和脖子
宝宝头部血管比较丰富,30%左右的热量由头部散发,如果头部受凉,宝宝身体的热量就会散发得较快。另外,宝宝颈部的皮下脂肪比较薄,这个部位受寒,会使宝宝的抵抗能力下降。

2. 小肚肚
宝宝的小肚肚如果受寒,会损伤他的脾胃功能,发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

3. 后背
人的后背是阳气汇聚之处,受寒很容易致病,所以,保持后背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不过,保暖也不能过度,如果宝宝穿得太多,后背出汗,反而容易受风,引起感冒。

4. 小脚丫
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本来就少,如果受凉,血液循环量会更少,而且还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及微血管收缩,使潜伏在鼻咽部的病原微生物趁机大量繁殖,抵抗力低下的宝宝会因此出现呼吸道感染。

过敏儿童不要“捂”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春捂秋冻”并不适用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天气时冷时热,如果儿童不注意增减衣服,容易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解除春捂的标准

气象医学专家认为,解除“春捂”客观指标有两个:
1. 外界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1~2周,就可以不捂了。 2. 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

春捂需把握时机,15℃和昼夜温差 8℃是关键。“捂”头、脖、肚、背、脚等部位,过敏儿童除外。解除“春捂”标准:外界温 15℃以上稳定 1 - 2 周或日夜温差大于 8℃需捂,气温回冷加衣后再捂 7 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