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爱打太极拳,却不知一次练多久好。太极可预防治疗疾病,适合中老年人。它融合多要素,能调整阴阳等。但练习有讲究,动作姿势、技术动作、运动量等都需注意,避免损伤,一起看看吧。
太极拳练习时间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练习时间的建议
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传统锻炼方法,其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大多数中老年人练习时间在40-60分钟之间,每次练习后应休息20分钟左右。
体质较弱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缩短练习时间,延长休息时间,以不感到疲劳为准。
建议每次练习时间控制在40-60分钟,总练习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如果一天练习两次,可考虑下午4点以后再练1小时,避免早晨练习时间过长,加重膝关节负担。
一套太极拳练习2-3遍即可,无需过度追求练习时长。
太极拳练习益处
太极拳运动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势和凝神静气等要素,对老年人的健康益处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对老年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周围动脉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疗效。
1、增强免疫力: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神经系统中枢主导部分作用,促进代谢和内分泌功能,从而提升免疫力,达到防病抗病的效果。
2、调节情绪:太极拳练习可以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改善睡眠,对情绪抑郁者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的心理调节作用。
3、改善脑部供血:太极拳练习时呼吸较深,动作缓慢柔和,能增加脑动脉血流量和供氧量,改善脑神经细胞营养,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紊乱。
4、疏通经络:太极拳运用阴阳原理,注重身心合一,松静无为,可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保健作用。
太极拳练习的注意事项
动作姿势要正确: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包括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动作不规范容易造成肌肉劳损和关节负荷过重,例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会造成膝部损伤。
技术动作要规范:太极拳技术动作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等,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和止点都要准确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
运动量不宜过大: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时,要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膝关节不好不宜练:太极拳动作中有很多下蹲姿势,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病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尽量避免练习太极拳,或选择动作幅度小、下蹲深度浅的简化动作。初学者或膝关节、腰椎有问题的老人,可以考虑练习简化式太极拳或八段锦。
练前热身,练后放松:即使是慢动作的太极拳,也需要热身和放松。热身可以唤醒肌肉、关节和韧带,避免运动损伤;放松则可以消除乳酸堆积,促进血液回流,缓解肌肉酸痛。练习后应进行整理活动,例如抖动小腿、拍打腿部等。
跟着教练学习:初学者最好有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学习规范的动作,避免自己摸索造成动作变形,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定型。
太极拳练习频率
太极拳练习最适宜的次数是每周3-4次,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最好隔一天练习一次。
打太极拳时间不宜过长,各方面都需注意。动作姿势、技术规范、运动量等都有讲究,膝关节不好、未热身放松等情况不宜练,跟着教练更规范。每周 3 - 4 次,总时间 90 分钟内为宜,下午 4 时再练 1 小时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