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养生谚语,那春捂怎么捂最好呢?今日盘点春捂 4 要点,包括“捂”对时间、温度、度及重点,还讲了春捂效果好的 4 时机,温差大于 8℃、气温 15℃以上、冷空气前 24 - 48 小时、持续 7 - 14 天,让你科学春捂。
健康春捂的四个要点
1. “捂”对时间
春天气温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极易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因此,春捂的时间把握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当白昼气温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民间谚语“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也说明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参考,具体情况需根据实际气温变化而定。
2. “捂”对温度
春捂并非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天气状况灵活调整。
1、早晚气温较低时,应适当增加衣物保暖。
2、中午气温超过10摄氏度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3、遇到“倒春寒”天气,应继续坚持春捂。
4、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的“暖春”时,则无需再捂。
总之,面对气温的波动,穿衣脱衣应及时调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体现了春季穿衣的精髓。
3. “捂”要有度
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舒适,但不至于出汗为宜。
春天人体阳气开始外发,如果保暖过度,体内阳气过盛,反而会化成热邪,引发鼻腔出血、牙龈出血、呼吸道出血、皮肤出血等症状,甚至出现头晕目眩等不适。所以,春捂必须适度。
4. “捂”对重点
春捂并非全身都需包裹严实,重点在于保暖背部、腹部和脚部。
1、捂背:背部是督脉和阳脉汇集之处,保暖背部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避免阳气不足。
2、捂腹:腹部是阴经聚集的地方,腹部受寒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腹部保暖可以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
3、捂脚:脚部保暖与头颈部保暖同样重要,可以预防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受寒,因此“下厚上薄”的穿衣方式更符合传统养生之道。避免穿露脚踝的鞋子和过于暴露的衣物,以免增加患病风险。
什么时候春捂效果最好
1. 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需要春捂的信号。春天天气变化迅速,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要关注孩子的穿着。
2. 气温
15℃可以作为春捂的临界温度。对于儿童和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减少衣物了。
3. 时机
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就应该做好保暖准备,未雨绸缪,避免疾病发生。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密切相关。
4. 持续时间
即使气温回升,也不应立即减少衣物,应继续保持7-14天的保暖时间,特别是体弱的儿童和老人,以确保身体适应温度变化,避免因减衣过快而生病。
“春捂”需注意时间、温度、度及重点,温差大于 8℃、气温 15℃以上等是信号,冷空气前 24 - 48 小时最佳,持续 7 - 14 天恰到好处,捂背、腹、脚,别让春捂不当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