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鹅口疮常见,新手宝妈护理需留意。一旦出现要及时就医,否则影响进食。那鹅口疮到底啥样?如何护理?下面一起了解。鹅口疮症状多样,易与奶斑等混淆,需正确鉴别。患病宝宝护理有讲究,别忽视哦。
鹅口疮:宝宝口腔常见的疾病
鹅口疮的症状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发的一种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口腔粘膜炎症。患儿口腔黏膜表面会形成片状白色斑膜,故而得名。除此之外,一些营养不良、身体虚弱、腹泻、长期使用抗菌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儿童也容易患病。
1. 患病初期,患儿的口腔会充血发红,舌、上下唇内侧、唇内粘膜、颊腭等处出现大量类似白雪、如针尖大小的柔软斑点,不久后斑点融合为斑片,状如奶凝块,可铺满整个口腔粘膜。
2. 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凸起的斑膜,无痛感,斑块不易擦掉。如果强行擦去斑膜,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一,粗糙并有渗血,黏膜会迅速再次生成。
3. 鹅口疮不会导致流口水,不影响喂奶,宝宝也没有全身性症状。少数患儿进食时会有痛苦表情。病情严重时患儿可能会因疼痛而胃口不佳、哭闹、哺乳困难,可能伴有轻度发热。
4. 受损的口腔粘膜如不及时治疗将会扩大,蔓延至咽部、扁桃体、牙龈、咽喉、食道、支气管,甚至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肺念珠菌病,导致呼吸、吞咽困难。
鹅口疮与奶斑、舌苔的区别
鹅口疮与奶斑、舌苔的区别:鹅口疮是一种口腔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患儿的口舌粘膜由于感染会出现淡黄色、灰白色,表浅,如奶凝状斑块。用棉签蘸温开水擦拭斑块,能擦掉的就是奶斑,擦不掉的就是鹅口疮。另外,如果强行剥落斑块后,会发现斑块下有局部粘膜潮红渗血,白膜也会迅速复生,这些特征奶斑和舌苔都是不具备的。
鹅口疮宝宝如何护理
1. 注意患儿口腔的清洁,加强患儿的个人卫生。
2. 观察患儿的口腔粘膜、舌面的情况,尤其是鹅口疮数量的增减和宝宝进食量的变化。
3. 如果患儿出现烦躁、流涎、便秘、啼哭,吞咽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4. 密切注意患儿的体温情况,如果出现体温升高要及时送往医院。
5. 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要立即停用抗生素,鼓励宝宝多饮水,适量吃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果宝宝因为疼痛不愿进食,可以用小匙慢慢喂,保证营养。
鹅口疮的治疗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局部治疗: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抗真菌药物,涂抹患处。
2. 口服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口服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药物。
3. 其他治疗: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免疫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的治疗需要遵医嘱,切勿自行用药。
新手宝妈需留意宝宝口腔,以防鹅口疮。鹅口疮症状明显,易与奶斑等混淆,要正确鉴别。护理时要注意清洁、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长期用抗生素者需停用并保证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