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安胎很重要,中药安胎有讲究。文中介绍了黄芩、砂仁、白术等常见安胎中药及孕妇吃中药的注意事项,如禁用部分药物、对症平和进补等。服用中药前务必咨询医生,让孕期更安心。
常见的安胎中药
清热安胎用黄芩
中医妇科认为:“胎前宜清。”黄芩味苦性寒,是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张仲景的黄芩汤用黄芩配芍药、甘草、大枣而成,能治各种里热腹痛证。
妇科借用作清热安胎的基础方,可与下列诸安胎药配合同用。
和胃糯米与砂仁
妊娠早期常见有胃气不和之呕吐恶心、不思饮食等恶阻之证。和胃安胎是首选之法。
砂仁芳香和胃,善于安胎止呕,故以临床所常用。轻者单用本品,味嚼碎含咽,芳香可口,亦同与其他药伍用。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即可以治妊娠恶阻。
糯米多胶黏之性,既可养胃又能安胎,民间有用苎麻10g,糯米30g~50g,煮粥食之,可常用食疗保胎法。
健脾安胎用白术
孕妇的脾胃健强,胎儿的营养充足,胎气自固。
反之,若孕妇脾胃虚弱,易于损伤胎气。健脾安胎比和胃重要。
白术是健脾安胎的主要药物。《备急千金要方》早有用白术配黄芩、白芍药安胎之专用方。
后世有安胎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方,都以白术健脾安胎为主的。
补气黄芪与党(人)参
母体元气充沛,胎气自然牢固。
如果孕妇元气不足,会出气中气不足,小腹有下坠感,或见小便不通等症状。
补气安胎是常用大法,黄芪、党(人)能是常用的补气首物。
香砂六丸中就由人参、白术、砂仁等药配合而成,既可健脾、和胃,又能补气安胎,故为治妊娠恶阻的中成药。
补中益气重用黄芪、党(人)参、白术等药配升麻、柴胡而成,使中气上升;对妊娠转胞、小便小通,或有小腹下坠感者甚为合适。
养血地、胶、芍、归身
母体的血液是维持胎儿生长的重要物质。
如果孕妇血虚,最为影响胎儿,或见漏红之象,多为流产先兆。
养血安胎法为临床最常用。
主要药物有地黄、芍药、当归身、阿胶等。
成方胶艾四物汤即以四药为主,既可养血安胎,又能止血止漏,故为临床所常用。
十全大补汤能温补气血,孕妇气血两虚者,每多选用之。
孕妇吃中药的注意事项
准妈妈使用药物,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可以使用于准妈妈,如泻下药大黄、峻下药甘遂、大戟、芫花,属于破血的水蛭、三棱、地鳖虫,本身就有毒性的全蝎、蜈蚣等都是孕期禁用的药物,而属于活血的药如红花、桃仁等也须慎用。
不过这些药仅属于少部分,并且临床不经常使用。
大部份的中药对准妈妈而言是十分安全的,假如你选择了合格的中医师一般不会出现误用的情况。
除此之外,中医还认为,孕期服用中药必须对症,即使服用一般补养的药物,也应当平和适中,与准妈妈的体质相符。
准妈妈在怀孕后不应滥用中药补品,尤其是那些大辛大热的补药,不仅对胎宝宝和准妈妈无益,反而会加重妊娠呕吐、血压增高等症状。
正确使用中药安胎的方法
孕期服用中药必须对症,即使服用一般补养的药物,也应当平和适中,与准妈妈的体质相符。
准妈妈在怀孕后不应滥用中药补品,尤其是那些大辛大热的补药,不仅对胎宝宝和准妈妈无益,反而会加重妊娠呕吐、血压增高等症状。
中医认为,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这会使准妈妈的身体处于一种“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生理状态,所以进补时要注意产前宜凉补,比如黄芩就是一味具有清热效果的中药。
如果阴虚内热的症状较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滋养阴血的补品,如性味温和的银耳汤等。
孕期安胎中药有黄芩清热、砂仁和胃、白术健脾等。吃中药需注意禁用或慎用部分药物,应对症平和,孕后阴血偏虚忌大辛大热补药,如黄芩可清热,阴虚内热可服银耳汤等,服用前先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