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湿气”,但专家称脱离疾病谈湿气无意义。“湿”与疾病相关,是病因病机词汇。湿邪有 4 特点,还分内外湿。外来湿因伤于雾露等,内湿可因脾损等形成,会有多种症状,这些原因会带来湿气。

湿邪在中医中的理解

中医所说的“湿气”,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病因和病机的一个概念,脱离疾病谈论“湿气”是没有意义的。它更准确的表达是“湿邪”,指的就是体内存在的湿邪。 有些人容易生湿或受湿邪入侵,这是一种体质特点,表示生湿的可能性较大,但并非真的已有湿邪存在。

湿邪的四个特点

作为中医病因之一,湿邪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湿性重浊: “重”指沉重、重着,表现为身体困乏、肢体沉重、肛门坠胀等;“浊”指浑浊、秽浊不清,表现为黏液便、小便混浊、白带等。


2、湿性黏滞:湿邪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症状上表现为黏腻的大便,病程上则表现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例如湿痹(关节炎)。


3、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湿邪易侵犯人体下部,导致白带病、肛窦炎、前列腺炎等下焦疾病。


4、湿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导致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腔粘腻、口渴却不想饮水等症状。


湿邪的来源

湿邪的来源主要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的影响

外湿致病,多因患者伤于雾露、汗出沾衣、水中作业、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处等。发病有由表入里的转变规律,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1、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状。


2、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


3、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


外湿侵袭人体时,常兼有风、寒、暑、热等其他致病因素,临床上需考虑寒湿相兼、风湿相兼、湿热相兼等情况。

内湿的影响

内湿可因外湿侵入、饮食不当、劳倦思虑、脾脏虚损、肾阳衰弱等原因导致水湿代谢障碍而形成。脾脏虚损导致体内水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

1、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不渴。


2、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


3、尿少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


内湿进一步发展,上入胸膈可形成湿蔽清阳,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或胸络痹阻,发生胸痹胸痛;壅结于大肠,又可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症状。

总之,“湿气”不能孤立而论,需结合疾病等综合判断。湿邪有多种特点及致病途径,外湿易侵人体下部,内湿多因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且可进一步演变发展,了解这些有助于对“湿气”相关病症的认识与治疗。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