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以为没病就是健康,其实不然。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警示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未必真健康。体检中不少自以为没病的人被查出疾病,说明靠自我感觉不准。日常自我诊断习惯也不可取,如用体温、疼痛、食欲判断病情都可能出错,别轻信自我感觉。

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

疾病并非靠自我感觉就能判断

我们经常认为,只要身体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就代表身体健康。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很多疾病在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依靠自我感觉很难察觉。例如,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警示了我们:即使自我感觉良好,也可能潜藏着疾病的风险。

蔡桓公最初并没有感到身体不适,认为扁鹊是在故意夸大病情,最终导致疾病加重,最终不治身亡。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身体健康,却可能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直到体检才被发现。

因此,不要轻信自己的自我感觉,因为这种感觉可能会“谎报军情”,导致疾病延误治疗。

常见的自我判断方法不可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用一些方法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可靠。

1、用体温的高低来衡量病情的轻重

对于感冒来说,体温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然而,对于胆囊炎、肺炎等其他一些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体温可能并不高,甚至低于正常值。仅仅依靠体温来判断病情,可能会造成误诊。


2、用疼痛程度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疼痛是很多疾病的症状,但并非所有疾病都会伴随剧烈疼痛。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反而表现为胃痛甚至无痛。阑尾炎或急腹症患者的腹痛也可能并不剧烈。因此,仅仅依靠疼痛程度来判断病情,可能会延误治疗。


3、用食欲来判断病情

食欲下降是肝炎的典型症状,但并非所有疾病都会导致食欲下降。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直到体检才被发现。


总而言之,不要单凭自我感觉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即使感觉良好,也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避免疾病发展到不可控的程度。

别轻信自我感觉,它会“谎报军情”。日常自我诊断习惯不可取,体温、疼痛、食欲等判断病情的方法都不靠谱,体检常从自以为没病的人发现诸多疾病,要重视体检,别因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健康。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