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面塑栩栩如生,外国人称其为“中国的雕塑”,这手艺已有二三百年。传说与刘墉有关,其厨房大师付老王因家乡年景不好来京投奔,后用面捏出各种形状,引得夸赞,刘墉得知后让其捏八仙上寿人物,老王欣然答应,面塑艺术由此展开。

捏面人的由来

面人手艺的起源

捏面人是一种古老的手艺,流传至今已有二三百年。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与刘墉有关的传说。
刘墉在北京当官,他的管家和差人大多是从山东老家带来的。他的厨房里有个姓刘的师付,住在下房,一个叫单老王的山东人投奔他,也住在了下房,帮助干些杂活。
一次老王帮助揉馒头,他按照家乡的习俗,把馒头揉成了各种形状,做成了仙桃、花朵、小鱼、蝴蝶等,蒸熟后,引得刘府的家眷们爱不释手。
刘墉也觉得有趣,便询问了老王,并赞赏了他的手艺。老王受到鼓励,用江米面和精米面捏成各种人物和动物,还用胭脂和染料上色,更加精美。他托刘师付送给刘府的内眷们,再次得到赞赏。

老王与刘墉的对话

刘墉对老王的手艺十分感兴趣,便找他谈话,询问他如何学来的。老王解释说,家乡穷,过年时大家互相走动,没有钱买点心,便用面捏成各种玩意儿,蒸熟后当礼物送给孩子们玩,他也是跟着别人学的。
刘墉问他为什么用江米面,老王回答说,江米面不易坏,可以让孩子们玩更久。刘墉对老王的细心考虑表示赞赏,并问他还会捏其他东西吗?
老王说他还可以捏一些花样,问刘墉喜欢什么样。刘墉指着一幅八仙上寿的画,问他能不能捏出画上的人物,老王认真地看了画,点点头说:“可以试试。”

面塑的艺术魅力

面塑的独特材料

面塑的材料是江米面和精米面,经过蒸熟后,具有柔软易塑性的特性,方便捏成各种形状。
江米面不易坏,适合做给孩子们玩,体现了老王对孩子们细心的关怀。

面塑的精巧工艺

捏面人需要精巧的手艺,才能将面团捏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老王将一疙瘩面在手中揉揉捏捏,就变成了仙桃、花朵、小鱼、蝴蝶等,显示出他的高超技艺。
他还用小木梳在面团上压一挑,做出了更加精细的细节,更显精致。

面塑的艺术价值

捏面人不仅是一种民间手艺,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将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入其中,创造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老王捏的小丫头、小小子、鸡、狗等,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看到了真实的场景。
外国人也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可见它在艺术上的价值。

从此,捏面人技艺在刘府流传开来,后逐渐在京城扩散。它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家乡情感的寄托。如今,面人依然以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着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