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刺的定义与特点

平刺作为一种独特的针灸方法,有着明确的定义和显著的特点。

平刺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角刺入,这种特殊的角度使得平刺又被称为横刺、沿皮刺。其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胸部正中线等部位的穴位。在头面部,一些重要的穴位采用平刺可以有效避免对深层组织的损伤,同时精准地刺激到目标穴位。据相关资料记载,头面部的穴位采用平刺法时,多能起到调节神经系统、改善面部气血循环的作用。

在胸部正中线,由于此处皮肉相对较薄,平刺能够恰到好处地刺激穴位,起到调理心肺功能等作用。例如,在治疗某些心肺疾病时,专业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胸部正中线穴位进行平刺。此外,平刺也适用于施行透穴时,通过横向刺入,可以在不同穴位之间建立联系,增强针灸的治疗效果。

平刺一般在肌肉组织较少的地方采用双手进针法。这种进针法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确保针身以正确的角度和深度刺入穴位。同时,双手进针法也有助于医生更好地感知穴位的反应,及时调整进针的力度和方向。

总之,平刺以其独特的角度和适用范围,在针灸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平刺的适用场景

(一)适用于特定穴位

平刺在头面部、胸部正中线穴及施行透穴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头面部,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由于此处皮肉浅薄,采用平刺可以避免损伤深层组织,同时精准地刺激穴位。据统计,约 70%的头面部穴位在临床中常采用平刺法。在胸部正中线,如膻中穴等,平刺能够恰到好处地刺激穴位,起到调理心肺功能的作用。在施行透穴时,平刺可以在不同穴位之间建立联系,增强针灸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治疗面瘫时,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不同部位的应用

平刺在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等部位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头皮部,平刺常用于百会穴等穴位。以百会穴为例,取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操作时,让患者取正坐位,以拇、食二指捏住针柄,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使针身与所刺皮肤表面呈 15°左右,横向刺入。在颜面部,平刺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如鱼腰穴,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常规消毒后,用 1 寸毫针向下方斜刺 0.3 - 0.5 寸,轻轻捻转提插,使之得气,局部有胀痛感或触电样针感时,然后将针体提起针尖向眉毛的前方、后方透刺,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胀感为宜。在胸骨部,如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人体正中线位置。此穴是心包的墓穴,也是八会穴里面的气会。治疗时向患侧乳房平刺,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闷、心痛以及呃逆、噎嗝等胸中气机不畅导致的各种病证,还可用于产后乳汁分泌过少和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三、平刺的操作要点

(一)角度与进针方法

平刺的进针角度严格为 15°,这一特定角度能够确保在皮肉浅薄处穴位进行精准刺激,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在肌肉组织较少的地方,多采用双手进针法,这种进针法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双手进针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医生通过双手的配合,能够更好地控制针身的方向和角度,确保针身以标准的 15°角刺入皮肤表面。例如,在对头皮部的穴位进行平刺时,医生用双手进针法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穴位,避免因进针角度偏差而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双手进针法有助于医生更好地感知穴位的反应。在进针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双手感受针下的阻力和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进针的力度和方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注意事项

平刺虽有诸多优点,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首先,平刺的深度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体型等因素。对于年幼者和年老体弱之人,由于其身体较为娇嫩或机能衰退,平刺深度应相对较浅,以免对身体造成过度刺激。据统计,对于儿童患者,平刺深度一般在 0.1 - 0.3 寸左右;而对于老年人,平刺深度则应根据具体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一般不超过 0.5 寸。对于体质强壮者,可适当增加平刺深度,但也需谨慎操作,避免过深损伤深层组织。同时,体型较瘦的人,由于皮下脂肪较少,平刺深度也应相对较浅;而体型肥胖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深度。

此外,平刺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专业医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具备丰富的针灸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穴位位置,合理掌握进针角度和深度。非专业人员擅自操作平刺,极有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如刺破血管、损伤神经等。例如,在头皮部进行平刺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头部的血管,导致出血或血肿等不良后果。因此,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平刺应在正规医院或专业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四、平刺在透穴中的作用

(一)分类和操作方法

平刺在透穴刺法中属于平透法。平透法是选择位于肢体同一个层面的两个腧穴,从其一腧穴平刺进针,得气后,刺达第二个腧穴皮下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部、胸背及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操作时,医生需严格按照平刺的角度要求,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角刺入。以头面部穴位为例,如攒竹透鱼腰,患者正坐抬头或仰卧,医者左手拇指、食指将攒竹穴部位眼眉捏起,右手持针由攒竹向鱼腰穴平刺,此处血管丰富,一般捻转行针,慎用提插,可有电击样针感放射至眼球。再如颧髎透地仓,临床常用于口眼歪斜、口噤不开、牙痛等症,操作时需准确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确保得气后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临床应用优势

平刺在透穴中的临床应用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平刺透穴法可减少进针的疼痛。由于平刺角度小,针身沿皮刺入,对皮肤和肌肉的刺激相对较小,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感受到的疼痛较轻。其次,平刺透穴法能够用针数量少而刺激穴位多。例如在治疗面瘫时,地仓透颊车等平刺透穴组合,一针可同时刺激多个穴位,增强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再者,平刺透穴法针刺感应强,通过在不同穴位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更好地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据临床数据统计,采用平刺透穴法治疗面瘫等疾病,有效率可达 60%以上。

(三)注意事项

在平刺透穴的应用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要熟悉腧穴解剖结构,防止针刺异常情况发生。例如在头面部进行平刺透穴时,要了解该区域的血管和神经分布,避免刺破血管或损伤神经。二是以针刺得气为度,不宜刺透对侧腧穴皮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惧和损伤。三是透刺过程中的行针手法不宜过强,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度的疼痛和不适。四是平刺透穴刺法留针时间一般为 20 - 30 分钟,留针时要让患者处于舒适平正的体位,不要随便变化,以免引起折针、弯针等意外发生。同时,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行针推进时要缓慢,并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尤其是在胸背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脏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