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被称癌中之王,临床多中晚期发现,患者受尽折磨。AFP 是肝癌特异标志物,早诊关键,其阳性有时比影像学早数月至 1 年,能赢治疗时间。但 AFP 升高不一定是肝癌,良性肝病也会致其升高,需鉴别。
肝癌与甲胎蛋白(AFP)
什么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是英文 Alpha Fetal Protein 的缩写,意为甲种胎儿蛋白,简称甲胎蛋白或胎甲球。它是胚胎时期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特殊糖蛋白,可促进胎肝组织迅速增殖,故胎血中含量高,但出生后约 1~4 周基本消失,成人血中含量甚微,定性试验为阴性,最常用的定量试验(放射免疫法)正常值为 0~25ug/L, 超过 25ug/L 就为阳性,25~400ug/L 为低浓度阳性,超过 400ug/L 即为高浓度阳性。
肝癌与 AFP 的关系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临床发现时多已属中晚期,病人历经万劫,受尽人间折磨终难免一死,家属承受的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也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由此造成对肝癌极度恐惧的心理。为了有效地治疗肝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常称“三早”)是关键,而早诊断是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癌细胞就像隐藏在人海中的杀手一样,很难被人识别。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大海捞针式的化验检测方法,通过“杀手作案”时留下的“蛛丝马迹”来定性破案。临床上把这种痕迹称作“癌性标志物”,AFP 就是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因为肝脏本身就是个血池,只要有 0.1~0.2 厘米的癌块便可能在血液中发现 AFP 升高了,而此时用 B 超、CT、磁共振等的影像学检查还难以发现(通常癌肿块应在 1.0 厘米左右才能被影像学确定诊断)。因此,肝癌化验检查阳性,有时比影像学检查阳性要早数月至 1 年左右,这能为病人赢得宝贵的、也许是决定命运的治疗时间!AFP 具有早期诊断肝癌的价值,这是 AFP 优于其他癌性标志物难能可贵的特点。医务人员通过检测 AFP,在人群中筛查或者在临床上诊断肝癌,并采取手术或相应治疗,已使众多的肝癌患者得以延长生命甚至最终战胜肝癌。文献资料还证实:原发性肝细胞癌中,70~90% 的患者 AFP 呈阳性,通常 AFP 的血清浓度与肿块的大小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正常肝细胞不产生 AFP,癌变的肝细胞则重新获得合成 AFP 的能力,且随着癌细胞的疯狂倍增,AFP 的浓度可进行性增值。所以肝癌患者 AFP 随病程呈持续性、高浓度阳性,一般都在 400ug/L 以上。曾有学者提出:AFP 大于 200ug/L、持续 8 周以上;或者大于 400ug/L、持续 4 周以上,在排除了妊娠期及生殖器胚胎性肿瘤的可能性后,就可以做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了。
AFP 升高不一定是肝癌
但是,AFP 升高就一定是肝癌吗?那可不一定!这是因为还存在着以下因素:
1. 良性肝病
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因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使肝细胞处于损伤、修复和再生的过程,AFP 会升高,但浓度一般不太高,多低于 200ug/L,且随着肝炎的好转,AFP 亦随之下降,进而逐渐恢复正常。AFP 升高呈一过性、低浓度阳性的特点。这有助于与肝癌的持续性、高浓度阳性相鉴别。但也有少数良性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持续大量受损并过度再生,再生的肝细胞分化不成熟而合成大量的胎甲球,AFP 也会呈高浓度阳性,其值大于 400ug/L,甚至有高达 6000ug/L 的报道。但如果肝脏损伤程度较轻(可通过 ALT、AST 等肝酶变化去观察),而 AFP 持续高浓度阳性,则应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
AFP 对肝癌诊断有重要价值,肝癌患者多呈持续性、高浓度阳性。但 AFP 升高不一定是肝癌,良性肝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需综合判断,早期检测有助于为肝癌患者争取治疗时间,众多患者已借此延长生命甚至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