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常摔倒,家长扶与不扶成难题。学步期应让娃自站,轻摔可让其自行。重摔则需及时查看安抚。别过度紧张责怪,也别内疚道歉。向会“偷懒”的爸妈学习,淡定面对孩子摔跤。
孩子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
1. 观察孩子是否有能力自己站起来
如果孩子有能力自己站起来,就尽量让他自己站起来。站在孩子前面,微笑、拍手,给孩子加油打气!这时孩子看到妈妈的笑脸,通常会乐呵呵地自己站起来,然后前一脚后一脚地奔向妈妈的怀抱。
“让宝宝自己站起来”的习惯,最好在宝宝学步期就形成,这个阶段的宝宝最容易摔跟头,但也是对走路最感兴趣的。妈妈要客观地判断宝宝的大动作是否发育得比较好了。
2. “软着陆”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屁股先着地、或者身下有东西垫着、周围也没有什么危险的物品,这时妈妈大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要是孩子自己一骨碌爬起来,转身就不记得这事了,妈妈更不要过来又是给孩子提醒,又是给孩子安慰的。孩子都觉得没有什么了,妈妈为什么要将这个事情放大呢?只有妈妈觉得“摔跤”是一件小事了,孩子才会认为这是一件小事。
有些孩子经不起摔,轻轻“坐”在地上也会哭得撕心裂肺,多半都是大人惯出来的。
3. “硬着陆”
如果孩子从比较高的地方摔下来、摔得比较重,或者磕破皮了,这种情况妈妈要马上过去,检查孩子身上哪里受伤了,伤口应该如何处置。
要是孩子因为害怕而哭泣,妈妈要及时给孩子安慰,抱着他,减轻他的恐惧。
4. 观察孩子的反应,是否在渴求父母的关注
的确有不少孩子会借着“摔倒”的机会,来寻求大人的关注,明明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哭着要大人扶。
这时妈妈千万不要认为“不能抱他,会惯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想要得到另一半的安慰,但是对方回应冷淡,你心里是不是会很难受?
这时妈妈可以先用语言鼓励孩子站起来,如果孩子仍然不起来,那就不要吝啬你的拥抱,敞开你的双手告诉孩子“妈妈在这”,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我的”。这样孩子多半只是在你的怀里蹭几下,转身又忘我地玩耍起来了。
孩子摔倒了,这些做法要不得
1. 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冲上去扶
有些“超人妈妈”,看不得孩子受半点伤,只要孩子摔了,不管轻重,都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来扶。
告诉你,这样做真有可能会让孩子很不“耐摔”。我曾经见过一个孩子,在广场的转角处轻轻摔了一跤,明明可以自己站起来的,却非要全身“舒舒服服”地趴在地上哭,等到妈妈来扶了才愿意站起来。回头一看那个妈妈,起码怀孕八个月了,要蹲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想想也真替她着急!只见她一步一步走过来,却没听到她说一句“宝宝自己站起来”这样的话。毫无疑问,在他们母子之间已经形成了“不扶就不起来”的“默契”。
2. 过于担心孩子会摔着
也有的妈妈,总是担心孩子磕着碰着,孩子玩个捉迷藏,也要追在后面喊“小心点,宝贝”、“慢点、慢点、别摔着了”、“别跑那里去,有个台阶”。你的过分紧张,只会让孩子觉得摔倒了就是一件天大的事,这时让大人扶起来也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3. 责怪地板、责怪桌子
很多爹妈在孩子摔倒的时候,都会责怪地面不够平坦、桌子不小心“撞人”。每当看到孩子因此破泣为笑,他们总会觉得这样做特别管用。但是这招只会让孩子更难明白,摔倒的责任其实在于自己,而不是在于环境,无疑不利于孩子“自我责任心”的形成。
4. 感到愧对孩子
还有的妈妈,看见孩子摔倒了,自己的心也要内疚死了,一边急急忙忙把孩子扶起来,一边向孩子道歉“都怪妈妈没看好你,宝宝不哭,妈妈下次不会让你摔着了”。拜托,孩子摔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你再强大,也没法次次都阻止他摔倒啊!再说了,摔跤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以后他的成长过程中,摔跟头的机会多着呢,在地上轻轻磕一下算什么呢?
孩子摔倒后,家长应视情况决定是否扶起。观察孩子能力、判断摔得轻重,给予恰当帮助。同时避免过度紧张、责怪环境等行为,向会“偷懒”的爸妈学习,淡定对待,孩子才能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