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胃癌高发,每年新发病众多且逼近年轻人。专家呼吁公众避免熏烤等高风险因素,尤其烧烤美味与癌症挂钩,杂环胺是祸首,其产生与烹调方式、食物成分等有关,高蛋白食物易致多,且烧烤等方式产生量远超其他。为降胃癌风险,应忍痛割爱少吃烧烤。
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专家呼吁:远离烧烤等高危饮食
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新发病40万,死亡30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两倍。由于饮食内容改变、烟酒普及、环境污染和汽车尾气增加,胃癌发病率正在逼近年轻人,每年新发胃癌患者中,约15%年龄不足40岁。为此,专家呼吁:中国公众,特别是中青年人,应避免熏烤、高盐饮食、酗烟酒及烟尘污染,降低自身患胃癌的概率。
烧烤美味与杂环胺:美味背后的致癌风险
也许有人会问,熏烤食物滋味独特,如此美味怎么会和癌症挂上钩呢?
1. 杂环胺的致癌风险
烧烤美味背后的罪魁祸首是杂环胺,它是一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烹调的加工过程中,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鱼、肉类食品在高温烹调时更容易产生。
杂环胺包括氨基咪唑氮杂芳烃(AIAs)和氨基咔啉两大类,二者都有致癌和致突变的作用。
2. 杂环胺的形成因素
杂环胺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烹调方式:
加热温度是杂环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温度从200℃升至300℃时,杂环胺的生成量可增加5倍。
烹调时间对杂环胺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在200℃油炸温度时,杂环胺主要在前5分钟形成,在5~10分钟形成减慢,进一步延长烹调时间则杂环胺的生成量不再明显增加。
食品中的水分是杂环胺形成的抑制因素。因此,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含量越少的食物,产生的杂环胺越多。
烧、烤、煎、炸等直接与火接触或与灼热的金属表面接触的烹调方法,由于可使水分很快丧失且温度较高,产生杂环胺的数量远远大于炖、焖、煨、煮及微波炉烹调等温度较低、水分较多的烹调方法。
2. 食物成分:
在烹调温度、烹调时间和食物水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营养成分不同的食物产生的杂环胺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而言,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产生的杂环胺较多,而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则直接影响所产生杂环胺的种类。
肌酸或肌酐是杂环胺中α-氨基-3-甲基咪唑部分的主要来源,所以含有肌肉组织的食品能大量产生AIAs类杂环胺。
中国已成胃癌高发区,饮食改变等致胃癌逼近年轻人。专家呼吁避免熏烤等不良习惯,烧烤美味与致癌杂环胺相关,其产生受烹调方式等多因素影响,高蛋白食物易产生且烧烤等方式产生多,为降低患癌风险,应尽量减少不良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