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健身房的兴起
(一)政策推动与建设背景
今年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实施一周年,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多地积极探索建设城市社区 15 分钟健身圈。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现有的健身场地已无法完全满足居民需求。在此背景下,共享健身房应运而生,成为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新选择。
(二)多地共享健身房实例
在湖南长沙,某小区将闲置的架空层改为共享健身房。居民周杨表示,这里价格便宜、器械够用,而且就在楼下,非常方便。在上海静安区的彭浦新村社区,共享健身房内配备了跑步机、椭圆机、划船训练器等器械,满足了不同健身人群的需求。上海市民周先生说,在上班之余可以和小伙伴来这里锻炼,下午上班又是满血复活。这些共享健身房大多利用闲置空间,如架空层、核酸亭等进行改造。例如,上城一小区将闲置空地改造成嵌入式体育场地,还将废弃的核酸亭改造成 “运动器材共享亭”,里面放置了排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器材,有的是社区购置的,有的是居民拿出来共享的。这种 “共享健身房” 圈粉了不少居民,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运动。共享健身房的设施齐全,价格亲民,无人推销,采取全天候开放的智能化管理方式,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健身场所。
二、共享健身房的特点
(一)价格亲民
政府出资建设的共享健身房大多由社区免费提供闲置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运营支持。例如,有的共享健身房每月只需几十元,还有的 “一元一天”。全商业化的共享健身房,单次的健身费用也大多十几二十几元不等。这种灵活的收费模式与传统健身房售卖年卡、季卡不同,普遍是按照训练次数或训练时长收费。再加上有的共享健身房还有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使用费用大幅度降低,极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健身的门槛。共享健身房会员张女士表示:“因为没人打扰我,没有推销,而且价格便宜,我就来看一看,觉得很方便。”
(二)智能化管理
共享健身房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智能化设备,实现了无人管理模式。在社区共享健身房里,大多是无人值守的运转模式。在长沙,后台大屏幕上循环显示着所有场馆内的 2000 多个摄像头拍摄的实时画面,几乎覆盖了场馆的每个角落。在北京的连锁共享健身房,扫码进入、扫码打开跑步机,电子屏幕签到,大多数时间实行 “无人打扰式” 营业。这种模式降低了运营的人力成本,还通过对用户健身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提升了整体服务的质量。同时,为了保障用户锻炼安全,器械全部采用有轨设计,最大化保障用户锻炼安全。此外,持续关注、引导教练,帮助用户养成好的运动习惯。不过,“无人值守” 模式较难实现私人定制的健身方案,这是和传统健身房最大的不同。
(三)便利的位置
共享健身房更多分布于居民社区周边,充分利用了闲置的公共空间。传统健身房大多设在商业区,费用高昂,营业时间相对固定,难以满足部分居民的需求。而共享健身房采取全天候开放的智能化管理方式,满足居民就近健身的需求。居民出门下楼、刷脸进入、扫码启动跑步机后便能畅快开跑。价格亲民、设施齐全、无人推销,自从楼下有了这家社区共享健身房,湖南湘江新区的小区居民便有了一个健身运动的好去处。在上海市,许多地方也开设了社区共享健身房,即便是工作日下午也有不少市民来到这里运动。共享健身房让居民在步行或骑行不超过 15 分钟范围内,就能享受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
三、共享健身房的价值
(一)强身健体与提升幸福指数
共享健身房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实惠的健身场所,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的健身场所锻炼。而共享健身房就设立在居民家门口,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锻炼。例如在湖南长沙的社区共享健身房,居民周杨一周会来两三次,通过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共享健身房的出现,不仅让居民有了锻炼身体的地方,还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当居民通过锻炼获得健康的身体时,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共享健身房的建设也是政府、社区和企业合力共建的成果,这种共建模式让居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据统计,上海全市已有 32 家 “最低 1 元 / 小时” 的共享健身房,这些健身房宽敞明亮,崭新的健身器材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锻炼,让居民在健身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二)文化娱乐与社交功能
共享健身房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娱乐效果。在一些共享健身房中,会配备音乐播放设备,让居民在锻炼的同时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此外,一些共享健身房还会举办健身讲座、健康知识普及等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共享健身房也是一个社交场所,居民可以在这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锻炼的过程中,居民可以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种社交功能不仅可以让居民在健身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还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例如在天鹅池社区的智慧共享健身中心,居民龚俊成就会和好友一起去健身,锻炼后还可以在楼上的舞蹈室、图书室、书画室休息,与其他居民交流互动,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共享健身房完全有理由成为一种人气场所。它既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又提供了文化娱乐和社交的平台。各地应该把共享健身房建设当成一篇 “民生大文章” 来做,纳入年度民生实事计划,舍得投入资金,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共享健身房,让其以更长的生命周期为居民健身提供服务。
四、共享健身房的发展挑战与展望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
共享健身房在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政府出资建设的共享健身房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虽然前期有社区提供闲置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运营支持,但后期的持续运营和发展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后,前期的研发投入及商业回报需要一定时间,这期间的资金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全商业化的共享健身房也面临着盈利难题。单次健身费用较低,虽然能吸引大量用户,但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例如,一些共享健身房的单日活跃用户可能不足 5 人,按平均不到 5 人的到店率和单日付费收入计算,扣除租金、仓体、器械和配套设施等必要成本后,若期间无法获得外部融资,资金链则面临断裂风险。
(二)与传统健身房的关系
共享健身房与传统健身房存在差异和互补关系。传统健身房通常提供更加高端的健身设备、专业化的私教课程和个性化的会员服务,能够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而共享健身房则以其价格优势和便捷性,吸引了更多入门级用户和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正如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周正卿所言,共享健身房的出现,一方面让传统健身房不能再随意要价,另一方面也给更多小白用户提供了接触健身的机会。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例如,在上海,以中田、乐刻、九回、超猩为代表的一批健身房已转变经营理念,将服务质量作为维护市场的主要手段,用服务来赢得消费者信任,用专业和效果来赢得市场。
(三)未来发展展望
共享健身房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但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共享健身房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参与共享健身房的建设和运营。同时,企业也应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结合 AR/VR 技术,打造沉浸式健身体验;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健身数据,提供个性化健身方案;与健康管理平台合作,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务等等。此外,共享健身房也应与传统健身房进一步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健身市场格局,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健身房将为全民健身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