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良性肿瘤常见,种类多且发病有高峰。多无症状,长大可现症状,了解早期症状很必要。其好发于女性生殖器官,治疗原则依情况而定,包括手术等,检查及疗效评价也有规范。

卵巢良性肿瘤概述

发病情况

卵巢良性肿瘤是妇科常见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40岁为发病高峰,占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的1/4-1/3。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生长缓慢,当出现症状时,肿瘤通常已长大。

病理特点

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复杂,部分良性肿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可能转化为卵巢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给根治带来挑战。良性肿瘤也可能发生蒂扭转,导致患者突发下腹部剧烈疼痛,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延误治疗会导致肿瘤坏死、感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1. 肿瘤较小时,多数患者无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或盆腔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2. 肿瘤长大后,患者可触及下腹包块,自觉腹部增大及腹围增加,常感腹胀不适。
3. 巨大肿瘤占满盆、腹腔时,可出现尿频、便秘、气急等压迫症状。
4. 妇科检查可在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球形肿块,多为囊性,表面光滑,与子宫无粘连。

卵巢良性肿瘤的诊断依据

1. 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或无症状。
2. 妇科检查于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可活动的囊性或实性包块。
3. B超检查发现附件包块,边界清楚,不伴有腹水。
4. 腹部平片检查见到瘤体内有牙齿或骨质阴影,或囊壁为密度增高的钙化层。
5. CT或MRI检查发现同样性质的盆腔或附件包块,不伴腹水。
6. 腹腔镜检查见到表面光滑、活动无粘连的卵巢囊性或实性肿物,经活检确诊为良性肿瘤。
7. 血AFP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检查正常,血LDH(乳酸脱氢酶)及雌激素水平正常。
8. 术后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良性肿瘤。

卵巢良性肿瘤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1. 卵巢肿瘤不论大小,确诊后原则上需手术治疗。
- 年轻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且肿瘤不大者,可行肿瘤剔除(剥出)术。
- 较大肿瘤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术前需排除卵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巧克力囊肿(即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输卵管伞端积液及输卵管卵巢囊肿(炎症性)等卵巢的瘤样病变。
2. 卵巢良性肿瘤合并蒂扭转、囊内出血、感染、盆腔嵌顿或囊壁破裂者,确诊后应立即手术。
3. 大型卵巢囊肿手术时,应尽可能完整取出囊肿。如有粘连,应仔细分离,避免撕破囊壁。如延长切口仍不能取出时,可穿刺放出部分液体,但必须注意保护,勿使囊液流入腹腔,以防瘤细胞在其他组织上种植或引起化学性腹膜炎。
4. 切除卵巢肿瘤后应即剖检,常规送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恶性者按恶性肿瘤处理。
5. 近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的卵巢肿瘤,即使良性,酌情行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
6. 对可疑恶性或不能排除恶性可能的卵巢肿瘤,术前应做好全子宫切除的准备。
7.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处理原则包括:
- 妊娠12周以内发现的卵巢肿瘤,不能证实其为恶性且无急性并发症者,可暂行观察,不急于手术。
- 妊娠16周以上发现的卵巢肿瘤,可酌情施行手术治疗。
- 妊娠28周以后发现卵巢肿瘤,可短期等待至妊娠足月,临产后如肿瘤阻塞产道,即行剖宫产,同时切除肿瘤。如不妨碍胎头下降,可等待至分娩后手术。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有并发症者,不论孕期如何,均应尽快手术。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已确诊为恶性者,不论孕期如何,均应尽快手术。手术的原则和范围与非孕期相同。

药物治疗

1. 卵巢良性肿瘤手术较为简单,且为Ⅰ类无菌手术,术后抗生素用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2. 卵巢良性肿瘤同时切除子宫者,其用药按子宫切除术(详见子宫肌瘤节)处理。

卵巢良性肿瘤的辅助检查

1. 对已确诊为良性卵巢肿瘤,准备手术切除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 对可疑为卵巢恶性肿瘤或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者,检查专案除检查框限“A”以外,还应选择“B”或“C”框限,这些检查专案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及确定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
3. 术前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剖腹手术中可疑肿瘤为恶性,为进一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应将切除之肿瘤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对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手术范围及术后的辅助治疗均按恶性肿瘤处理。

卵巢良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1. 治愈:肿瘤全部切除,症状体征消失。
2. 好转:肿瘤部分切除,症状减轻。
3. 未愈:肿瘤未切除,症状体征无改善。

卵巢良性肿瘤虽常见,但危害不容小觑。了解其症状、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等至关重要,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保障女性健康,让我们重视卵巢健康,积极应对相关疾病。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