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牙是成长里程碑,同时可能伴不适。长牙 5 阶段需留意 5 方面,包括发烧、腹泻等。不同时期饮食有别,如 2 颗牙期给半固态食物等。同时警惕护理误区,别忽视泥糊状食物等。

宝宝长牙:5个方面需注意

1. 发烧

宝宝长牙时,牙龈可能会出现类似“伤口”的地方,产生不适。如果口腔清洁度不够,牙龈发炎、发烧的可能性很大。家长要多帮宝宝清洁口腔,平时多喝水,饭后注意漱口。如果体温超过38.5℃,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 腹泻

宝宝长牙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因添加辅食等饮食习惯的改变引起腹泻。要特别重视餐具的消毒,以粥或煮烂的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喂养,不可突然添加太多辅食。大便次数每天多于10次或出现其他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3. 流口水

长牙时,宝宝的唾液腺发育渐趋成熟,会不停地流口水。家长要及时为其擦干口水,避免损伤局部皮肤。宝宝的上衣、枕头、被褥等容易被口水污染,要勤洗勤晒,以免滋生细菌。

4. 牙龈肿痛

牙齿萌出时,牙龈边缘会有一圈红红的发炎现象,让宝宝感到疼痛,甚至烦躁哭闹。可以用纱布蘸冰水擦拭肿胀的牙床,同时达到按摩和冰敷肿胀牙床的双重功效。乳牙的表面结构脆弱,如果覆盖奶水或食物残渣,很容易发生龋齿。宝宝每次进食后,家长要用白开水或淡盐水给宝宝漱口,或直接帮宝宝刷牙。

5. 定期看牙医

建议家长,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到满1岁之间,最好去看第一次牙医,并定期复诊、追踪,以便及时获得专业的指导及咨询。

宝宝长牙5阶段的饮食注意

1. 2颗牙期(4-8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很喜欢将任何他拿得到的物品放到口中咀嚼。妈妈可以试着给予宝宝一些半固态的食物,比如马铃薯泥、蛋黄泥、麦片粥等等,让宝宝体验由水状饮食到糊状饮食的过度。

2. 4颗牙期(8~12 个月)

此时宝宝的营养需求越发的高,妈妈应该给予宝宝更多的选择,比如肉泥、肉末、西红柿、豆腐等等。但是宝宝如果咀嚼能力不好,块状的食物没有经过牙齿的碾碎进入消化系统,营养物质是不容易被分解利用的。因此家长在这个时期,要有意识的用固态食物来引导宝宝练习咀嚼。

3. 6~8颗牙期(9~13个月)

宝宝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地适应固体的食物,肠胃的消化机能也渐趋成熟。妈妈在这个时期可以给予宝宝固体的食物,比如水蒸蛋,蔬菜之类的。

4. 8~12颗牙期(13~19 个月)

宝宝会萌生第一颗乳磨牙(大牙)。在这个时期,宝宝会很有热情地自己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嘴里,即使吃得满桌子都是,也是值得妈妈去鼓励的。这个时期可以减少液状食物的摄入,增加固体食物,比如软饭、面包、蔬菜、肉片等。

5. 12~20颗牙期(16到20个月)

宝宝的20颗乳牙逐渐长齐。这个时期宝宝不但可以自己吞咽食物,而且摄食的技巧也渐趋完美,妈妈可以给予普通稍偏软的食物,如米饭、面条、大豆等等。

护理宝宝牙齿健康 警惕三误区

1. 忽视了泥糊状食物的添加

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在8~9月之时还没有吃泥糊状食物的习惯,一方面导致宝宝缺乏营养,另一方面会使宝宝因为缺乏咀嚼适应的刺激而导致咀嚼功能发育延缓,影响语言、认知能力发展和宝宝的智力发育。所以我们鼓励妈妈给4~6个月的宝宝添加泥糊状的食物,首要的选择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强化的营养米粉,同时也要保证食物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质地,不但可以达到营养的目的,同时也刺激了宝宝的味觉、视觉和嗅觉。

2. 血红素铁的摄入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嚼不动肉类,选择给宝宝提供鱼类食物,而鱼类所含的铁量不算太高,这样就导致血红素铁的摄入不足。所以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除了要鼓励母乳喂养,6个月之后要添加肝泥、肉泥来增加血红素铁的摄入,同时也要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3. 磨牙工具和安抚奶嘴的不恰当使用

宝宝在牙齿萌发过程中,齿形并未定型,在这个阶段,过多的使用磨牙工具和安抚奶嘴,会引改变宝宝牙齿的生长方向,造成牙齿畸形。因此,磨牙工具和安抚奶嘴不要常用,在宝宝1岁以后,就不要使用。

宝宝长牙需家长留意 5 方面,包括发烧、腹泻等。不同长牙阶段有不同饮食注意,从半固态到固体食物逐渐过渡。同时要警惕护理误区,如忽视泥糊状食物添加等。及时清洁口腔、消毒餐具,定期看牙医,助力宝宝牙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