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对食物致癌忧心忡忡。但致癌物等级与致癌强度并非绝对关联,很多致癌物难以避免,关键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必因致癌物过度恐慌。

致癌物等级≠致癌强度

致癌分级是基于致癌证据的强度

当我们看到“xx食品致癌”的报道时,往往会陷入恐慌,拼命回忆自己是否吃过这种食物,甚至将其扔掉。然而,致癌物等级和致癌强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致癌分级是以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为依据的,分为1类(明确的人类致癌物)、2A类(很可能导致人类癌症)、2B类(可能导致人类癌症)、3类(不确定是否导致人类癌症)和4类(不太可能导致人类癌症)。
1类致癌物并不意味着是最可怕的。许多1类致癌物是天然存在的,比如黄曲霉毒素、氡等。这些物质难以完全避免,但只要有效控制,它们带来的癌症风险微乎其微。

不同致癌物等级的例子

1、1类致癌物包括黄曲霉毒素、尼古丁、苯并芘(烧烤、煎炸食物)、槟榔、砷、镉、苯、甲醇、氡、煤焦油、X射线、二噁英(沥青)、酒精、咸鱼、紫外线、室内烧煤、橡胶工业和木屑等。
2、2A类致癌物包括丙烯酰胺、黄曲霉毒素M1、铅、4-甲基咪唑等。
3、2B类致癌物有492种,有些可能让人难以置信,比如氨苄西林(常用抗生素)、聚乙烯、玻璃纤维、煤粉、三氧化二铁(铁锈)、咖啡因、胆固醇、静态磁场、茶、维生素K等。

如何看待致癌物

1类致癌物并非“洪水猛兽”

对于1类致癌物,很多是天然存在,比如氡、黄曲霉毒素。也有些是人为产生,但已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比如多环芳烃、二噁英。但只要有效控制,它们对人群带来的癌症风险微乎其微。
当然,也有些1类致癌物需要进行“风险与收益”权衡,比如拍胸片需要接受X射线照射,但延误治疗的风险更大。

致癌因素是多方面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吃可致癌的食物就一定不会患癌,但这并不正确。导致癌症发病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单一的致癌物质能造成的。接触过致癌物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癌。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最为重要。

面对致癌物,不必过度恐慌。虽有致癌等级,但证据确凿不代表必然罹癌。关键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与饮食,天然存在及难以避免的要有效控制风险,不良嗜好尽量避免,其余因人而异,不必因致癌物而胆战心惊,健康生活才是抵御癌症的关键。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