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对健康至关重要,血与气常相伴。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统血,血为气之母。现介绍中医补气补血妙方,包括中药、成药、艾灸、针灸等多种方式,让你轻松补气血,拥有健康体魄。
气血关系
气血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气血不足,则全身无力,气血充盈,身体才会好。但是现在,血气不足的人有很多,那么血气不足怎么办呢?
气血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血与气如姐妹一样,总是一起出现的,那么气和血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补气的同时还要补血,补血的同时也要补气呢?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等三大方面。
2、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都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3、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4、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疏泄条达都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5、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在没有血的情况下不可能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因此可见,气和血有很大的关系,相互牵连,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补气的时候不要忘记补血,补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补气。
中医补气补血妙方
中医补气十六法
中药补气
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
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
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
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
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
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
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
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
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
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
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
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
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
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
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
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中医养血十六法
草药养血
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
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
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
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
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
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
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
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
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
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
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
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
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埋线养血
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
胎盘、当归、黄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气血对健康至关重要,二者关系紧密。中医有诸多补气补血妙方,如中药、成药、艾灸、针灸等。生活中规律作息、营养均衡等也能补气养血。我们应重视气血,通过多种方式调理,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