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幸患上大肠癌,那如何检查自己是否患病呢?近年来其发病率高,危害大,需注意检查。肠镜检查有单人操作法等,放大内镜可分辨病变细微结构等,还有细胞内镜等新技术。其发病与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且与多种疾病相关,需重视。
大肠癌的常见检查方法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通过直视的方式观察大肠内壁,并能进行活检,明确诊断。为了提高诊断率,应采用单人操作法,使肠镜操作动作更协调,能更加准确地观察病变的细微结构。国内95%的医生采用双人操作的落后方法,应尽快淘汰。肠镜检查进镜时间3~5分钟,退镜不少于7分钟,每一肠段,反复进退镜观察不少于3次,应尽量正面观察,反复地吸气、充气,有利于消除盲区,尤其是皱襞后面不易观察的病变。放大内镜,应从低放大倍率开始,逐渐扩大到最大倍率观察,利于病变性质的判别。
放大内镜检查
放大内镜检查是利用放大镜观察大肠内壁,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病变的微细结构,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放大肠镜的使用,达到分辨病变微细结构、腺体形态甚至细胞结构改变的目的。目前,一般放大内镜可放大成像200倍。这种放大内镜检查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及变化确认病变。已接近组织学诊断,对表浅型病变包括Ⅱc病变的定性诊断很有帮助。而比较新的两种结肠镜检查技术:细胞内镜(en-docytoscope)和显微内镜(endomicroscope),其分别达到对细胞扩大1125倍及对内镜成像放大1000倍,前者可见细胞核和细胞结构,后者可看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对炎症性肠病癌变的诊断率与金标准比较。但是单纯使用放大内镜检查,对平坦型和浅凹型腺瘤易漏诊。这类腺瘤较之隆起型病变,癌变时间早,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
超声内镜检查
超声内镜检查是将超声探头连接到内镜上,通过内镜进入大肠,利用超声波对大肠壁进行探查,可以发现肠壁内肿块、息肉等病变。这种方法比普通的肠镜检查更加敏感,可以更早地发现大肠癌。超声内镜检查还可以用于对大肠癌进行分期,确定肿瘤的大小、深度以及是否已经发生转移。
大肠癌的发病原因
饮食因素
大量的资料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脂肪及蛋白摄入量呈正相关,而与蔬菜、纤维素的摄入呈负相关。高脂肪饮食可明显增加大肠内中性胆固醇和胆酸的浓度,并影响作用这些产物的肠内细菌组成,胆酸与中性胆固醇具有与多环芳香烃相似的立体结构,其降解产物也有致癌或辅助致癌作用。
1、纤维素可以吸收水分,因此增加粪便量,缩短其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
2、另外,近来的研究显示叶酸摄入可减少患结肠癌的危险,蔬菜则是叶酸的主要来源。
遗传因素
有大约15%的大肠癌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其中80%-100%的患者在50岁以后可能发展成为大肠癌。
1、大肠癌遗传流行病学表明:遗传因素对大肠癌的发病影响相对较弱(占10%-20%);
2、结肠癌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较直肠癌密切;
3、以青年人(≤40岁)大肠癌与遗传的关系较为密切。
疾病因素
资料显示,大肠慢性炎症、大肠息肉和腺瘤、血吸虫病等均与大肠癌有关。大肠慢性炎症中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较同年龄人群高5~11倍,患病后10年就有10%-20%的几率发生癌变。
其他
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大肠癌特别是右半结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患者大肠癌发生率比一般人高100~500倍。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放疗后10~20年的原放射野内发生大肠黏液样腺癌的几率增加。
1、美国的大量研究显示,绝经后应用激素可以降低大肠癌发生的风险。
2、尽管目前还不能明确把吸烟作为大肠癌发病的直接因素,但现有的证据支持一种假设:吸烟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启动因素,并且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另有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乙醇的摄入增加了患大肠癌的风险。
生活中很多人易患大肠癌,需注意保健与检查。肠镜检查有单人操作法等,放大内镜可辨病变细微结构等。其发病与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慢性炎症等也与之相关。胆囊切除等术后患者发生率增加,吸烟等因素也可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