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热,中暑患者众多。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二者防治各有侧重。阳暑需清热解暑,阴暑要解表清暑。了解这些,能更好地应对夏日中暑,守护健康。
中医如何防治中暑
中暑的定义及症状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其常见的诱因。
中暑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重症病例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
中暑的分类
中暑主要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3种情况。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
2、轻症中暑:如果上述症状加重,则轻症中暑症状,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轻度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几个小时。
3、重症中暑:重度中暑时,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中暑分阳暑阴暑
中医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
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且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阳暑的救治
阳暑的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
阳暑往往发展很快,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高度扩张,血液过多灌输到体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险。
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痛、头晕、脸红、身热、大汗等先兆症状,必须尽快救治。
具体方法如下:
1、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为其扇扇子、敷凉毛巾降温;
2、清醒者可喝些绿豆汤、淡盐水、荷叶水、绿茶、酸梅汤等,也可吃些西瓜;
3、用清凉油抹额头、太阳穴;
4、服十滴水或仁丹,老弱患者可含2~3片西洋参。
5、另外,按压百会、掐人中能使患者清醒。
治疗阳暑可用张仲景的白虎汤或西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
预防阳暑
预防阳暑要注意:
1、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准备充足的白开水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备应急之用。
2、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多喝绿豆汤、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
阴暑的症状及治疗
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
阴暑的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阴暑的治疗以解表清暑为法,首选藿香正气散(现有口服液、滴丸等制剂)。藿香正气散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
另一方面,“藿香正气”中大多数药都具有辛温燥湿作用,对于在“桑拿天”中因湿度大、暑热挟湿而引起的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等症也有较好疗效。
对于阴暑,还可取冬瓜皮、陈皮、生姜、藿香、佩兰各5~10克煮水喝。
体弱者可含3~5片西洋参。
白扁豆山药粥、荷叶粥能刺激脾胃,有助于利水化湿,是不错的食疗方。
注意不能吃寒凉的药物和食品。
在前胸后背刮痧也有效。
阴暑有腹泻、恶心者,可将生大蒜3~5瓣捣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中医对中暑分阳暑阴暑进行防治,阳暑清热解暑,阴暑解表清暑。夏日需备好防晒用具等,饮食宜清淡。预防阳暑,饮食食疗多注意;阴暑可选藿香正气散等,注意不能吃寒凉物,刮痧、大蒜等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