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分节气,饮食调整正当时
秋分后天气变化,公众需调整饮食顺应节气。“贴秋膘” 要适度,多食用滋阴润燥食物,如莲藕、山药等,梨、百合、银耳煮水契合时令特点。
百合银耳梨汤具有诸多功效。百合有润肺养阴、清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阴虚燥咳等症状,但中寒便溏以及风寒咳嗽者禁服。银耳含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营养成分,梨含有糖、维生素、苹果酸等多种营养成分,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将这三者放在一起煮水喝,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等功效,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还能清肺热、控制血压。
除了百合银耳梨汤,秋分时节还可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候日渐浓郁,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更容易发作肠胃病。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上可适当多喝热粥,避免多吃水果,以防诱发或加重疾病。对于体重较轻、体质虚弱的人群,适度 “贴秋膘” 有好处,但要切记适量进补才能有益健康。同时,秋分后要警惕 “第四高”—— 高尿酸血症,避免盲目进补、大吃大喝,尤其是要少吃荤汤、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和富含果糖的食物。
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守护健康防线
(一)注意保暖与均衡膳食
秋分以后昼夜温差加大,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要提倡少盐、少油、少糖的饮食,注重饮食多样化。据资料显示,合理饮食能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进食,重视营养平衡,多吃易消化的绿色食品,多食水果和蔬菜。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要注意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建议不超过 6g,多补充钾盐,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均衡膳食还应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可适当摄取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食用新鲜的蔬菜与水果,补充必要的维生素。
(二)适当运动与良好心态
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波动。情绪波动过大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秋季日照时间减少,容易影响人的心情,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分的情绪波动。
(三)监测指标与及时就医
如果既往有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如出现明显波动要及时就医。特别是 45 岁以上的人出现头晕、胸闷、不舒服的症状,尤其要关注,尽管以前血压、血糖、血脂是正常的,这时候也要监测,如果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请及时就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清淡饮食,营养均衡,膳食搭配,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及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并尽量少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脂肪类食品,且注意适量钠盐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戒烟、限酒,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调整心态,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必要时口服药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三、脑血管疾病康复,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康复训练的时机与方法
康复训练并非越早越好,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科学安排。对于脑出血性疾病,一般在 72 小时之内,当血压或血糖相对稳定时,即可考虑开始康复训练;脑梗塞病人建议在 48 小时之内进行评估,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但急性期仍应以药物治疗和安静休息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康复。
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语言训练、偏瘫肢体训练和精神安慰。脑梗死病人宜在发病后十天开始,脑出血病人相对晚些,在发病时十到十五天开始比较好。卧床病人则更要抓紧时间活动,因为时间长了,四肢关节会僵硬肌肉会萎缩。恢复初期,肢体功能没有很好的恢复,需要患者练习抬头、坐起、坐下、挺胸、挺腰、抬臂、抬腿、臂力等基础动作。建议让患者自己起床,要做好上肢功能的恢复训练,除了抬臂,还有握拳、抓拿、拾物等精细动作。做站起来的训练的时候,可以给患者一个支撑物,比如拐杖等。可以站起来,便可进行下肢的功能活动了,比如抬脚走路。恢复期间,患者身旁一定要有家属从旁协助。
(五)康复训练的原则
脑血管病病后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和系统的原则。循序渐进即由简入繁,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随着肌力、病情各方面的恢复,再进行下一步更复杂的动作。系统原则是由专科医师,特别是康复专科的医师,为患者制定一套系统的锻炼办法,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则,有系统地进行相应的康复,保证每个功能缺失的部位都能得到科学的锻炼。
(六)团队协作的康复模式
基于团队协作的康复模式已经成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康复方式。康复团队通常由医生、护士、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多个职业的人员组成,他们会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康复训练通常包括康复运动、康复教育、心理干预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团队协作的康复模式成本较高,团队协作难度较大,但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患者参与性强,康复效果好。在未来,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进一步完善基于团队协作的脑血管病患者康复训练模式,提高其康复效果和成本效益。
四、慢阻肺病防护,严格管理保健康
慢阻肺病在早期症状容易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混淆,主要表现为每年秋冬季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而在咳嗽、咳痰基础上,逐年加重的呼吸困难、气短、胸闷是其重要表现。
对于慢阻肺病的预防,首先要严格戒烟。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慢阻肺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同时,应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如工业废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以及烟雾等。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个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并保持心情舒畅。
早期筛查对于慢阻肺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对于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以尽可能早期发现慢阻肺并及时予以干预。规范诊治也是关键环节,包括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慢阻肺病患者需要长期吸入药物,不能随意增减药物。在严格防护的情况下若还出现明显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症状加重,要及时就医。此外,秋分时节气温下降,各种病原菌感染多发,慢阻肺患者容易 “中招”,因此要注意防控感染,不能随意增减药物,要定期接种肺炎疫苗、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
慢阻肺患者在秋冬季还应做好自我管理。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免疫力;适当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家居环境,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
五、流感高发季,预防传染病有妙招
(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适龄人群尽量在 10 月底之前完成接种,若因各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后续也要尽早完成接种。一般来说,流感疫苗在流感流行前的一到两个月内注射是最合适的。我国的流感高发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来年的三月份,因此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就是在当年的九月份到十一月份。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 10 月底之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种效果更好,因为疫苗要产生效果大概需要 2 - 4 周的时间。流感疫苗有三价疫苗和四价疫苗,四价疫苗覆盖病毒类型更广泛,三价疫苗是鼻喷剂型,不需打针,各有优缺点,可咨询接种点医师后选择合适的疫苗类型,并明确是否有接种禁忌证,及时接种疫苗,预防流感。
(二)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流感至关重要。外出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回家时进行消毒、彻底洗手,同时注意避免用手接触口腔、鼻子、眼睛等部位,以免发生接触传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视时必须戴医用口罩。
(三)增强免疫力
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等方式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流感。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跑步、游泳、打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饮食上保持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每天摄入适量的谷物、肉类、蛋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脂类等,可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基础状况和预防疾病。
(四)注意呼吸道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如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十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通畅,尽可能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被污染的物品的接触传播,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并发症重、死亡率高等特点。
预防传染病主要的措施是消除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染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等。在流感的预防方面可以通过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来进行预防,还需要做好手卫生,因为很多流感病毒的感染是通过手接触到了流感病毒,然后再接触口腔,鼻腔和眼睛,很容易发生感染,还需要强身健体,增加免疫力,比如通过增加运动,合理的饮食,合理的生活节奏来让免疫力得到增强,免疫力增强之后能够明显的减少流感的发生。在流感的高发流行期间尽量的减少外出,要避免和流感患者接触,还需要保持房间开窗通风,针对流感的患者要进行相应的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