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肠癌发病率增速快?西方化生活致其高发。本文从生理角度解析,详述其与膳食模式等关系,强调关注肠道功能,避免风险因素,排便异常需警惕肠道疾病。
大肠癌为何“癌老二”?
大肠癌的快速增速
大肠癌,也称结直肠癌,在上海被称为“癌老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短短十年,大肠癌已取代胃癌成为第二位发病率最高的肿瘤。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大肠癌发病率目前仍居第五位,但其增速惊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西方化生活”的罪魁祸首
人们普遍认为,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是大肠癌发病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所谓的“西方化生活”,指的是高蛋白质、多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模式。这种饮食结构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增加体内致癌物的产生。
“吃得太好”的隐患
肠道菌群的失衡
传统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残余量较少,这些少量残余可以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继续合成人体所需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然而,当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时,超出了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进入大肠的残余物质便会大幅增加。这些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并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而胺类物质正是致癌物。胺类物质以液体或挥发性气体的形式存在,气味十分难闻。因此,当人们摄入过量食物,肠道负担过重时,便会出现放臭屁的现象,这不仅令人尴尬,更是一个危险信号。
膳食纤维的重要性
西方化饮食的另一个弊端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它是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功能的“功臣”,可以清洁消化壁,增强消化功能,并稀释和加速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的排出。然而,西方化饮食习惯导致人们减少了谷物的摄入,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大幅下降。
从粪便看健康状况
理想的粪便状况
当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充足时,粪便量会明显增加,甚至超过摄入食物的总体积。这种健康的粪便通常是半固体的,含水量超过80%,并带出大量的肠道废物。拥有这种粪便的人排便通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同时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较低。
糟糕的粪便状况
如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肠道蠕动缓慢,粪便就会变得干硬、稀少,排便时间也会延长。这会导致直肠神经长期受到压迫,引发便秘,同时,体内积累的胺类等有毒废物无法及时排出,最终通过肠壁进入血液,造成全身性的毒素增多。便秘人士往往皮肤干涩、暗疮频发,肠道壁细胞也会发生炎症,甚至发展为癌症。
便意和放屁的提醒
便意或放屁是机体要求及时排毒的保护机制,应避免忍便,及时排泄。否则,直肠神经长期受到压迫,会变得迟钝,加剧便秘。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睡眠期间肠道会保持兴奋状态,加速蠕动,分泌黏液促进排便和修复肠道。睡眠不足会导致排便困难,肠道修复不及时,增加致癌概率。
从肠道功能读健康
虽然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朗,但生活方式与发病因素密切相关。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关注肠道功能,避免大肠癌风险因素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肠道功能状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紧张、药物、疾病甚至社会文化形态。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正常范围从每周2~3次到每天2~3次不等。但如果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粪便量发生改变,或粪便中出现血、粘液、脓液或过量的脂肪物质,则需警惕是否发生肠道疾病。
大肠癌发病率增速快,西方化生活是重要因素。其别称“癌老二”,发病与膳食模式相关。膳食纤维能助排便排毒,保持肠道健康。关注排便等肠道信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降低大肠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