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物都是“成酸性食品”,冬季及节日常选用。含硫等成分高,易致体液成酸性。“酸性体质”危害大,是多种疾病诱因,如疲劳、腰酸背痛等。过多食用成酸性食物会破坏酸碱平衡,年幼儿童和中年人易患多种疾病。曾有人认为此说法无据,实则已被主流科学界承认。

“成酸性食品”的特点和危害

“成酸性食品”的特点

花生、核桃、蜜枣、馒头、油条、米饭、玉米制品、燕麦、青豆、牛羊肉、猪肉、鸡肉、蛋黄、虾、海鲜贝类、鱿鱼、冰激凌、可乐、啤酒、巧克力……这些食物都属于“成酸性食品”,且大多为强酸性和中酸性,而非弱酸性。冬季和节日期间人们更容易选用这些食材。
从营养素角度来看,某些食物中含有的硫、磷、氯成分较高,进食后会促使体液成酸性。反之,如果食物中钾、钠、钙、镁、铁等成分较多,则会平衡酸性物质,使体液成碱性。上述食物中含有的硫、磷、氯成分较高,如果集中、大量、长时间食用,超过人体调节能力,会导致身体呈酸性。

“酸性体质”的危害

现代科学认为,“酸性体质”是多种疾病的培养基和助推剂。酸性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身体疲劳、腰酸背痛、免疫力低下等问题。节假日之后很多人感到疲劳也与进食大量酸性食品有关。“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观点已得到主流科学界的承认。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吴承霖撰文指出,过多食用成酸性食物会导致酸碱平衡破坏,血液呈酸性,表现为血液色泽加深、血黏度和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酸毒症。 1. 年幼儿童可能诱发皮肤病、神经衰弱、胃酸过多、便秘和蛀牙等问题; 2. 中年人则容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胃溃疡等疾病。

“酸性体质”的争议

营养学界曾有人认为,人体具有极强的调节能力,酸性食物将导致酸性体质的说法缺乏理论依据,是炒作之谈。

这些“成酸性食品”过量食用会致酸碱失衡,易引发多种疾病,如年幼儿童皮肤病等,中年人高血压等。虽有人质疑其危害,但主流科学界已承认“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我们应注意饮食结构,避免过多食用这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