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辉煌成就:75 年健康中国战略硕果累累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全面提升。我国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资源稳步增加。例如,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共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2 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 1950 年的 61 个增加到 2023 年的 3426 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从 1950 年的 30 个增加到 2023 年的 823 个。我国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网络报告的平均间隔时间缩短到 4 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 72 小时内快速鉴定 300 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 90% 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

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我国实现了 “三个一批”—— 消除了一批,控制了一批,降低了一批。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2021 年我国消除了疟疾,结束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极具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将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工作,形成了包括除害灭病、农村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等具有特色的卫生工作,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二、坚实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

(一)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量显著攀升。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从 1949 年的 3670 个增加到 2023 年的 107 万个,增长 290.8 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 1949 年的 0.16 张提高到 2023 年的 7.23 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02 万个,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 94.9%。2018 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87.1% 的居民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89.9% 的家庭 15 分钟以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 1.8 万余个,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 3032 万人次,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 90% 以上。

(二)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从 1949 年的 54.1 万人增加到 2023 年的 1524 万人,增长 27.2 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1249 万人,增长 23.7 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 1949 年的 0.67 人提高到 2023 年的 3.40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 0.06 人提高到 4.00 人。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 6.5%,比 2002 年提高 5.4 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占 37.7%,提高 24.5 个百分点;大学专科占 38.8%,提高 12.1 个百分点。医护比从 1949 年的 1:0.09 优化为 2023 年的 1:1.18。

(三)医疗保障更加完善

截至 2023 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 13.3 亿人,参保覆盖面自 2018 年起持续稳定在 95% 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 2007 年的不低于 40 元提高到 2023 年的 640 元,增长 15 倍。2023 年,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 84.6% 和 68.1%,连续多年稳定在 80% 左右和 70% 左右。2023 年,医疗救助基金共资助 8020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国纳入监测范围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 99% 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项医保综合帮扶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 1.9 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1884 亿元。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67.6% 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59.2% 开展了预约诊疗;全国共有 55.0 万家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2023 年,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1.2 亿人次,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1125 万人次。

(四)药品供应保障有力

经过 75 年的努力,我国药品品种数量大幅增加。1953 年我国颁布第一版《中国药典》,仅录入 531 种药品;2020 年颁布的第 11 版《中国药典》显示,我国药品品种总数已提高到 5911 种。1979 年我国引入基本药物制度,2011 年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覆盖,2018 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总品种增至 685 种。自 2018 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实施以来,九批药品集采共覆盖 374 种药品,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超 50%。

三、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

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稳步增加,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人民健康筑牢坚实防线。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数十万人,他们在传染病监测、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例如结核病发病率从 2015 年的 65/10 万下降至 2022 年的 52/10 万,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同时,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国家层面建立了 72 小时内快速鉴定 300 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100% 的省级和 90% 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为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公共卫生 “防护网” 紧密

我国成功控制或消除了一批重大疾病,如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麻疹、乙脑、流脑等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 5 天缩短到 4 小时,能够及时监测传染病暴发信号,指导各级疾控机构对疫情暴发进行调查处置。大力推进实施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项目,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医疗 “服务网” 完善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村村有医务室、乡乡有卫生院,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 1.8 万余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大幅提升,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95.5 亿,比 2012 年有了显著增长。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67.6% 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59.2% 开展了预约诊疗,方便了患者就医。医疗质量也不断提高,92% 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建设 13 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在 29 个省份开展 125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提升了整体医疗水平。

(四)医疗 “保障网” 广覆盖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网全面建立,覆盖约 13.34 亿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 2012 年的 34.34% 下降至 2023 年的 27.3%。自 2018 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实施以来,九批药品集采共覆盖 374 种药品,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超 50%,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 2012 年的 240 元提高到 2024 年的 670 元,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最大程度让群众告别 “小病拖、大病扛”。

四、未来展望:迈向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

(一)科技创新引领医疗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同时,远程医疗技术将进一步普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