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虽小作用大,癌变后生活不便。本文介绍胰腺癌需做的检查,如超声可清晰描出胰内结构;CT 能显肿块位置等;MRI 优于 CT 且能预测;ERCP 可同时显胰胆管等;实验室检查可查胆红素等;胃肠钡餐检查价值有限;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等。好好保护胰腺很重要。
胰腺癌的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到低回声的肿瘤,间接地观察到胰管和胆管扩张等情况,从而为发现早期胰腺癌提供线索。超声内镜能够更清晰地描绘胰内结构,不受胃肠道气体干扰,可以发现早期病变。
CT扫描
CT扫描可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但是,小于2厘米的胰腺肿块约三分之一无法在影像学上发现变化。尽管费用较高,但CT扫描仍然是目前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方法。CT图像表现如下:
1、胰腺肿块呈普遍性或局限性肿块。
2、肿块中心可能存在不规则的轮廓模糊的低密度区,如果低密度区较大,可能是肿瘤坏死或液化。
3、癌肿侵入或压迫胆管或胰管,导致扩张。
4、癌肿可侵及胰背脂肪层,包绕肠系膜上血管或下腔静脉。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以显示胰腺轮廓异常,根据T1加权像的信号高低,判断早期局部侵犯和转移情况。MRI在判断胰腺癌,特别是局限在胰腺内的小胰癌,以及是否有胰周扩散和血管侵犯方面,优于CT扫描。因此,MRI是胰腺癌术前预测的较好方法,但价格昂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RCP能够同时显示胰管、胆管和壶腹部,对于不明原因的阻塞性黄疸具有重要价值,还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并收集胰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但是,在已有阻塞性黄疸的情况下进行ERCP,存在引发胆道感染的风险,需要注意控制造影剂的数量、速度和压力。胰腺癌的ERCP影像表现如下:
1、主胰管出现不规则性狭窄、梗阻,末端呈鼠尾状截断影。
2、主胰管侧支破坏、断裂、稀疏和移位。
3、造影剂外溢入肿瘤区。
4、胆总管可能出现包绕狭窄和梗阻,如果同时存在胰管狭窄和梗阻,则称为“双管征”。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胰腺癌,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有时超过342μ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血碱性磷酸酶值升高显著。
3、尿胆红素试验呈阳性或强阳性。
4、血淀粉酶测定,少数早期胰腺癌由于胰管梗阻,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升高,后期胰腺组织萎缩,血淀粉酶值不会有变化。
5、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阳性率高。
6、癌胚抗原(CEA)测定,约70%胰腺癌患者可能升高,但缺乏特异性。
7、消化道癌相关抗原CA19-9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的指标。
胃肠钡餐检查(GI)
胃肠钡餐检查在诊断胰腺癌方面价值有限。在胰头癌晚期,可能出现十二指肠圈扩大,或十二指肠呈反“3”形改变。低张GI检查可以使十二指肠平滑肌松弛,蠕动减少,有利于观察十二指肠粘膜的变化,例如纹理紊乱、粘膜中断、壁僵硬等。
细胞学检查
目前多主张术前在B超或CT引导下进行经皮细针穿刺抽吸胰腺肿块,进行细胞学检查,对于胰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单、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其主要诊断作用在于晚期不能手术的病人,可以明确诊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在术中应用,并可以代替胰腺活检,从而避免活检引起的出血、胰瘘、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
胰腺虽小作用大,癌变后诊断治疗难。文中介绍了多种胰腺癌检查方法,如超声、CT、MRI 等,还有实验室检查等。保护胰腺很重要,有异常及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