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晚婚晚育?经济、观念等因素影响。卫健委回应鼓励早婚早育提案,指出 2015 年修订法及条例已删相关规定,群众生育观念已转向少生优育。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初育年龄远超法定年龄且呈走高趋势,经济等因素制约生育,需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
国家卫健委回应鼓励早婚早育提案
政策背景
国家卫健委官网日前公开回应了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早婚早育的提案》。卫健委指出,2015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均已删除“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相关条款。《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也没有“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相关表述。当前,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
生育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5.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6.8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国家卫健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有关要求,抓好《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配套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为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年轻人晚婚晚育的原因
高等教育普及
央广网2021年报道,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月表示,年轻人晚婚晚育的原因很复杂。高等教育普及使初婚年龄不断推迟是原因之一。在毕业难、就业难、特大城市落户难等因素影响下,传统的“成家立业”已转变为“先立业后成家”。
其他影响因素
1、教育程度的提高
2、经济压力的增大
3、婚恋观念的改变
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教育程度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自身发展,比如追求更高的学历、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等。这种趋势导致了年轻人开始晚婚晚育,因为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职业的稳定。
经济压力的增大是现代社会中年轻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物价和房价的不断上涨,年轻人要面对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使得他们难以在年轻时期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因此,年轻人往往会选择晚婚晚育,等到自己的经济状况更加稳定时再考虑成家生育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婚恋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婚姻不是人生必需品,不再像以前那样以结婚生子为人生目标。相反,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更愿意享受单身生活,将结婚和生育看作是一种选择而非义务。
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非常多样化,他们注重自由和个性化,更加强调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这种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年轻人晚婚晚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总之,年轻人偏向晚婚晚育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压力的增大、婚恋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这种趋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和理解。
年轻人晚婚晚育受多因素影响,教育提升致初婚推迟,经济压力大让其先立业后成家,婚恋观念改变使婚姻不再是必选项,生活方式多样也促使其晚婚。国家卫健委正落实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