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很多家长怕宝宝冷过度穿盖,重庆两名新生宝宝就因“捂热综合征”离世。“婴儿捂热综合征”是冬季常见急症,1 岁内婴儿易诱发。本文将带你走出育儿穿衣保暖误区,教你让宝宝远离此症,按“四暖一凉”标准判断穿衣是否合适。
“捂热综合征”:家长须知
什么是“捂热综合征”?
“婴儿捂热综合征”,又称闷热综合征、捂被综合征、蒙被综合征等,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家长在给宝宝穿衣保暖时容易犯哪些错误?
误区一:老人穿多少,孩子穿多少
家中的爷爷奶奶通常喜欢按自己的穿衣标准来给小孩穿衣,老人与孩子的代谢速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不要按照老人对冷暖的判断标准来给孩子着装。
误区二:孩子发烧,捂汗降温
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家长们通常给孩子捂汗退烧,捂着温度散不出去,体温继续升,会造成高热惊厥,严重者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甚至生命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在发烧的时候,如果孩子反映畏寒怕冷,就要给他比平时穿多点;如果手脚发热就跟平时穿得差不多甚至比平时穿得要少。
误区三:天气暖和,不减衣
许多家长,一降温给孩子加衣服非常及时,可气温回升后减衣服却不及时。大人觉得热需要减衣服的时候,也要记得给小孩子减衣服。
误区四:冬天穿得越多越好
并不是穿得越多越暖和,实际上穿衣太多容易导致“闪汗”,更易感冒。6个月以内的宝宝及体质较弱的婴儿冬季着装时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对于体质较好的宝宝,在室内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的衣服,室外多穿一件。
误区五:晚上气温低,棉被多而厚
晚上担心宝宝着凉,总会给宝宝盖得厚实而暖和。如果睡觉时盖得过暖和过紧,会令孩子觉得过热,这时就很容易踢被子导致生病。宝宝睡觉时,宜穿宽大柔软的单衣裤,也可让其睡睡袋,既方便又不会着凉。
如何判断宝宝穿衣保暖是否合适?
“婴儿捂热综合征”之所以接二连三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主要是因为家长多宝宝的穿衣保暖掌握不当,总是担心孩子受凉,其实,平时家长可以按照“四暖一凉”标准判断宝宝穿的是否合适。
“四暖”
1. 手暖:宝宝手暖无汗为宜。
2. 背暖: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
3.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腹部受寒易损伤宝宝脾胃功能,发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所以要做好小肚子的保暖。
4.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双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一凉”
头凉:人体的散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头部散发出来的,如果头被捂得严严实实了,反而不利于散热,尤其是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更是不能把头捂得严严实实,冬天比较冷时,可以给宝宝戴上一顶帽子即可。
家长们要牢记“四暖一凉”标准,避免陷入穿衣保暖误区,别因过度保暖让宝宝陷入“捂热综合征”危险。孩子穿衣应根据自身情况,别按老人标准,发烧别捂汗,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让宝宝温暖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