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眼”是假性内斜视,宝宝眼球肌肉发育不完善会影响视力。要区分生理现象和疾病,6 个月后若仍有斜视,需就医。平时可通过多种方法调节,如佩戴远视镜、变换位置等,还可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眼肌协调能力,若无效需就医确诊。

什么是“斗鸡眼”?

区分生理现象和生理疾病

“斗鸡眼”其实指的是假性内斜视,主要是因为宝宝的眼球活动肌肉发育不完善造成的,通常并不会影响视力。
大多数宝宝在婴儿时期鼻梁比较扁平,鼻骨尚未发育完全,看起来就像有白眼球遮住了双眼。这种现象通常在宝宝6个月以后随着鼻骨发育完善而消失,同时双眼注视能力也会增强。
如果宝宝在6个月后仍然出现斜视,建议及时咨询眼科医生,排除真性斜视的可能性。

如何应对“斗鸡眼”

对于假性“斗鸡眼”,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节:

调节方法

1. 如果宝宝的“斗鸡眼”是由于远视引起,可以通过佩戴远视眼镜矫正。
2. 经常更换婴儿的位置,避免宝宝长期处于内光线太亮的环境中。
3. 注意经常改变宝宝的睡姿。
4. 多角度悬挂玩具,避免宝宝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看。如果宝宝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通过有趣的方式引导他关注其他位置的物品。
5. 在婴儿床周围摆放各种颜色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6. 经常与宝宝进行互动活动,例如从左边抱宝宝,从右边逗乐宝宝等。如果宝宝的小床可以移动,可以经常改变床的方向。
7. 多带宝宝参加户外活动,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事物,刺激眼球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
8. 通过光线投射的方式,引导宝宝的眼球转向不同方向,尤其适用于哺乳期的宝宝。经常变换宝宝的体位,避免眼球只转向一侧。如果宝宝转向一侧后无法看清另一侧的物品,要及时给予引导。

注意: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法纠正宝宝“斗鸡眼”的问题,建议及时咨询眼科医生,排除其他眼科疾病或先天性斜视的可能性。越早进行治疗,对宝宝的视力恢复越有利。

宝宝斗鸡眼需区分生理与疾病。6 个月后若仍斜视,应就医鉴别。矫正手术 2 岁前完成,以防影响视力。假性斗鸡眼可通过多种方法调节,如佩戴远视镜、变换位置等,多参加户外活动也有益,若仍无效需就医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