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自古有之且沿袭至今,古人如何养生?孔子“德润身”,老子“少私念”,孟子“爱生不苟生”等观点各异。还有“九”口诀,如“一德”“二字”等,涵盖道德、心态等多方面,一起探寻古人的养生智慧吧。
古代名人的养生妙招
我国古代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养生理念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古代名人养生注重阴阳平衡,认为心属火,肾属水,两者需协调运作,如同太阳与冰川相互作用,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例如,心火下降滋养肾水,肾水上升滋养心阴,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若心阳不足,则无法充分滋养肾脏,导致肾精亏损,甚至出现“心慌”等症状,这体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同学派养生观的体现
儒家养生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的重要性,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等观点。他认为仁爱、友善的情感能够促进身心健康,长寿不仅指寿命的长短,更指德行和影响的流传。
孟子则倡导“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重视仁义,认为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并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强调良好品德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养生
老子主张清心寡欲,“少私念,去贪心”,认为贪婪会损害身心健康。他强调内心平静,避免贪欲带来的身心压力,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其他学派养生
汉代董促舒强调“养心靠义”,认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能使人心情愉悦,心理健康。
唐代孙思邈强调性善养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认为良好的品德可以预防疾病。
明代张景岳认为“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强调行善带来的快乐对养生的益处。
清代石天基则认为养生应以德行为主,以调养为辅,并提出常存安静心、正觉心、欢喜心、善良心、和悦心、安乐心等养德要诀。
古代养生“九”口诀
古人出许多养生方法,并以口诀的形式加以概括,例如:
“一德”养生法
明代吕坤提出“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强调道德修养是养生的首要原则。
“二字”养生法
宋代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即心态平和,顺其自然。
“三戒”养生法
孔子提出的“三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强调行为检点,贯穿人生始终。
“四法”养生法
明代万密斋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四法,强调遵从自然规律,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五知”养生法
宋代周守忠提出“五知”:知喜怒之损性,知思虑之销神,知语烦之侵气,知哀乐之损寿,知情欲之窃命,强调控制情绪,避免七情六欲过度宣泄。
“六节”养生法
明代汪绮石提出节嗜欲、节烦恼、节愤怒、节辛勤、节思虑、节悲哀六节,强调调理身心,养精气神。
“七食”养生法
清代石成金提出七食养生法: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八九分、食宜淡些、食宜温暖、食宜软烂、食毕漱口,强调饮食调理。
“八乐”养生法
石成金提出静坐、读书、赏花、玩月、观画、听琴、狂歌、高卧八乐,强调适宜的休闲方式对养生的益处。
“九思”养生法
孔子提出的“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强调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纯洁。
古人的养生之道丰富多彩,从道德修养到生活习惯,从心态调整到饮食休闲,都蕴含着智慧。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对我们现代养生仍有诸多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