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 13 大复式手法,是孙重三流派的独特操作。这些手法涉及多个穴位和多种手法联合运用,如摇抖肘法顺气通血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功效,能有效调理儿童气血,促进健康,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小儿推拿十三大复式手法

摇抖肘法

部位:在手和肘关节处操作。
操作:医者先以左手将食、中三指托患儿之斗肘,再以右手拇、食指又入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天门穴,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摇20-30次。
效用:顺气和血,通经活络。
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惊风等症状。

打马过天河

部位:自患儿掌心向上至洪池处操作。
操作:医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屈患儿四指向上,以左手握住,再以食、中二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打至10-12次。另法以拇、中二指由内关起,循天河弹打至洪池。
效用:退热、活络、通关节。
适用于高热、惊厥、神昏等症状。

黄蜂入洞

部位:在两鼻孔。
操作:医者以左手扶患儿之头部,右手食、中二指轻人患儿鼻孔揉之,20-30次。
效用:发汗、通气、祛风寒。
治疗感冒鼻塞流涕。

水底捞月

部位:在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操作:医者先以左手持想儿四指,再以右手食、中指固定患儿之拇指,然后用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推30-50遍。
效用:性凉寒,能退热。
适用于治疗热吐、热泻、急惊风等,常用于虚热烦躁,发热。

飞经走气

部位:自曲池至手指稍。
操作:医者先用右手握住患儿左手四指,再用左手四指从曲池起按之、跳之,至总筋处数次,再以拇、中二指拿住患儿之阴池、阳池二穴不动,然后右手将患儿左手四指向上往外,一伸一屈,连续做20-50次。
效用:行一身之气,清肺、化痰。
治疗咳嗽、胸闷、脱肛、腹痛等。

按弦走搓摩

部位:从两胁至肚角。
操作:令人抱患儿于怀中,较大的小儿,最好令其两手置头后或交叉搭在两肩上,医者以两手从患儿两胁自上向下搓摩至肚角处50-100次。
效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适用于痰喘咳嗽、腹胀、呕吐、积滞等。

二龙戏珠

部位:在前臂之正面操作。
操作:医者以左手持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亲笔甚至,右手食、中二指患儿总筋处,以指头交互向前按之,直至曲油为一遍,按20-30遍。
效用:镇惊定搐、调和气血。
主治急慢惊风、抽搐、腹泻等。

苍龙摆尾

部位:在手及肘部操作。
操作:医者以左手托患儿之斗肘,右手握患儿食、中、无名、小指、左右摆摇如摆尾之状,摇20-30次。
效用:退热、开胸、通便。
适用于腹痛、腹泻、便秘、积滞、呕吐等症状。

猿猴摘果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拉10-20次,如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治疗惊风、惊吓、惊热、精神不振、寒泻等。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部位:肚脐及第七胸下至尾闾骨端(即龟尾)。
操作:先令患儿仰卧,医者一手揉脐,另一手揉龟尾,揉毕,再令患儿俯卧,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反之为泻。
效用:止泻、止痢(治赤白痢疾,必先泻后补,首先去大肠热毒,然后方可用补)治脱肛。

赤凤点头

部位:在手中指及肘部。
操作:医者用左手托患儿之斗肘,右手捏患儿中指上下摇之,如赤凤点头之状,摇20-30次。
效用:消膨胀、定喘息,通关顺气、补血宁心。
主治热吐夹惊吐、腹痛、痢疾等。

凤凰展翅

部位:手背部。
操作: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腕部,同时以两拇指掐患儿之精灵、威灵二穴,并上下摇动如风凰展翅之状,摇20-50次。
效用:救暴亡、舒喘胀、除噎、定惊。
主治惊厥、昏迷、惊风、痰喘、咽痛等。

按肩井

部位:手指及肘部的操作。
操作: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之肩井穴(肩上陷中,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再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紧拿患儿之食指和无名指,使患儿之上散伸直摇之,摇20-30次。
效用:能通一身之气血,诸症推毕,均宜此法收之。
适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收尾工作。

小儿推拿 13 大复式手法各具特色,能有效调理儿童身体。摇抖肘顺气通血,打马过天河退热通络……多种手法联合运用,为小儿健康保驾护航,在中医育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