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李嘉 5 岁的儿子,分床睡屡遭失败,关灯后就害怕。其实很多孩子有类似表现,如搂着妈妈睡、抱着衣物睡、留夜灯等,这都是孩子内心不安的体现,妈妈应重视并陪伴孩子,帮其建立安全感。
孩子睡觉时有哪些行为说明没有安全感?
1、必须搂着妈妈睡
很多孩子在睡觉时需要搂着妈妈,特别是5岁以前,他们可能会抱着妈妈的手或脖子,也可能要捏着妈妈的耳朵睡觉。一旦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慌,晚上睡觉前会大哭大闹。这说明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心理很强,只有从妈妈那里才能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如果你的孩子睡觉时有这些习惯,妈妈一定要重视起来,尽量多陪伴孩子。
2、喜欢抱着衣物睡觉
许多妈妈表示自己家孩子有抱着东西睡觉的习惯。有的孩子喜欢抱着自己出生时盖的小被子,有的喜欢抱着妈妈的睡裤,还有的要抱着妈妈的枕头,而且这些东西还不让家人随便洗,觉得洗了之后就没有妈妈的味道了。虽然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可爱,大人也会觉得孩子很好笑,但实际上,这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熟悉的味道来让自己的内心放松。
3、睡觉的时候留夜灯
晚上睡觉关了灯之后,屋里一片漆黑,有些孩子会觉得不适应,内心有种恐惧感,所以很多妈妈会给孩子留一个小夜灯。其实晚上留夜灯并不好,因为在明亮的环境中,孩子很难进入酣睡状态,身体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妈妈应该明白孩子喜欢开灯睡觉是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在孩子睡觉之前,妈妈最好能够陪伴他,等他熟睡之后再关灯。
孩子对妈妈是比较依赖和信任的,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会觉得很安心,所以很多孩子都喜欢抱着妈妈用过的东西睡觉,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妈妈应该透过这些行为明白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安抚陪伴孩子,帮助他建立安全感。
孩子睡觉时的这些表现,如搂着妈妈睡、抱着衣物睡、留夜灯等,都反映出他们缺乏安全感。家长要重视,多陪伴孩子,让他们在温暖中建立安全感,摆脱内心的焦虑,健康成长。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