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养常遇吐奶,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溢乳易避免,病理性则需区分。文中介绍了两者特点及两种病理性吐奶,如肥厚性幽门狭窄和胃食管返流。妈妈喂养时要细心观察,读懂宝宝状况。
区分宝宝吐奶的两种情况
生理性溢乳
生理性溢乳是很多宝宝都会出现的现象,通常在宝宝喂奶后不久,会从嘴巴溢出少量奶液,这是因为宝宝的胃部容量较小,胃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出现反流现象。
生理性溢乳的特点如下:
1、溢乳前后宝宝没有任何不适表现。
2、每次溢乳量不多。
3、虽然溢乳,但没有因为溢乳而增加吃奶量和次数。
4、没有因为溢乳而影响体重增长,宝宝还是胖胖的。
5、大小便正常。
对于生理性溢乳,妈妈们平时在喂养、护理宝宝过程中多加注意,就可大量避免。
病理性溢乳
病理性溢乳则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病理性溢乳的特点如下:
1、呕吐前宝宝有不适感觉,表情不快,脸憋得通红,有时哭闹,哼哼,给奶不吃,难以用奶头制止宝宝的哭闹。
2、呕吐的奶量往往比较多,有时成喷射状,除了有奶液外,可有胆汁样物、胃液及奶块等,气味发酸,甚至酸臭。
3、吃奶量显著减少或增加。
4、体重增长缓慢,宝宝显得有些干瘦,缺乏精神,大便不正常,或次数少而每次的量多,或次数增多,大便性质不正常,往往伴有腹胀。
一些疾病引起的吐奶,妈妈一定要格外注意。疾病所致的吐奶,吐奶前宝宝往往有痛苦表情,或哭闹,或来回来去地翻腾,挣劲,脸可能会憋得发红。有时还会伴有腹泻,发热,腹胀等异常表现。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治疗。
常见的病理性溢乳
肥厚性幽门狭窄
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指胃部连接十二指肠的连接关卡,称之为幽门,假使此处的肌肉过于肥厚,会阻挡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顺畅度,食物容易堆积在胃部,造成宝宝持续吐奶。
典型症状是宝宝吐奶的频率逐渐密集,约在出生后23周时,最容易观察出宝宝有此种情形。这时宝宝不仅会出现喷射状的吐奶,出的奶水中有时会掺杂少许血丝。
胃食管返流
胃食管返流和溢奶原因差不多,但表现为比较严重的溢奶,近似于呕吐。胃食管返流主要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和贲门张力不够,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比如咳嗽、呼吸费力等。早产儿发病率偏高。
妈妈在喂养宝宝时候,需要多细心观察宝宝,从宝宝的举止读懂他的状况。
宝宝喂养中常遇吐奶,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溢乳易避免,病理性需正确区别。一些疾病致吐奶有特定表现,如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食管返流等。妈妈要细心观察,读懂宝宝状况,及时应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