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长牙是成长的重要阶段,家长需了解此时期吃何种食物最佳。文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牙期宝宝的饮食要点及长牙前的症状,如牙龈肿痛、发烧、流口水、龋齿、腹泻等,让家长更好地照顾宝宝。
小儿长牙时期饮食指南
2颗牙期
宝宝在4-8个月时,下颌的一对乳中切齿会悄悄萌出,此时宝宝开始对各种物品进行咀嚼,例如筷子、汤匙等。妈妈可以尝试给予宝宝半固态的食物,如马铃薯泥、蛋黄泥、麦片粥等,帮助宝宝从水状饮食过渡到糊状饮食。稍有稠度的辅食可以帮助宝宝感知食物的变化,为日后添加固态食物锻炼咀嚼能力打下基础。
4颗牙期
8~12个月时,宝宝的上颌会会长出两颗牙齿甚至更多。此时宝宝的营养需求增加,妈妈应该给予宝宝更多选择,比如肉泥、肉末、西红柿、豆腐等等。但是,宝宝的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仍然薄弱,块状食物没有经过牙齿碾碎进入消化系统,营养物质不易被分解利用。因此,家长需要有意识地用固态食物引导宝宝练习咀嚼。
6~8颗牙期
宝宝在9~13个月时上颌的侧门牙萌出,10~16个月时下颌的侧门牙也会萌出。这个时期,宝宝开始慢慢适应固体食物,肠胃的消化机能也渐趋成熟。妈妈可以给予宝宝固体食物,比如水蒸蛋、蔬菜等。
8~12颗牙期
13~19个月的时候,宝宝会萌生第一颗乳磨牙(大牙)。有了乳磨牙,宝宝的咀嚼能力大大提升。在这个时期,宝宝会积极地用勺子将食物送到嘴里,即使吃得满桌子都是,也值得妈妈鼓励,这对于宝宝以后的性格也有影响。此时可以减少液状食物的摄入,增加固体食物,比如软饭、面包、蔬菜、肉片等。
12~20颗牙期
16到20个月期间,宝宝的20颗乳牙逐渐长齐,完成了乳牙系列的全部萌出过程。这个时期,宝宝不但可以自己吞咽食物,而且摄食技巧也渐趋完美,妈妈可以给予普通稍偏软的食物,如米饭、面条、大豆等等。
宝宝长牙前的症状
1、牙龈肿痛
宝宝出乳牙时,可以隐约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牙龈肿痛是出牙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是牙床发炎。宝宝长第一颗牙和臼齿的时候最不舒服。爸爸妈妈可以用纱布蘸冰水擦拭肿胀的牙床,达到按摩和冰敷肿胀牙床的双重功效。也可以用医用纱布沾上盐水在牙龈上轻轻擦擦,盐有消炎的作用。
2、发烧
当乳牙准备萌出的前几天,宝宝可能会出现哭闹、口水增多、喜欢咬手指等异常表现,有的还会出现低烧。这是因为牙齿钻出牙龈时,难免会有类似“伤口”的地方出现,导致宝宝感觉到不适。口腔清洁不够的话,更容易导致牙龈发炎、发烧。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多帮宝宝清洁口腔,平时让宝宝多喝水,饭后注意漱口。但是,出牙会导致体温略微升高,所以宝宝可能会觉得比平时热一点。如果低烧情况持续不退,或者宝宝体温已经超过38.5℃,就应该及时到中医院就诊。
3、流口水
宝宝出生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的功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唾液相对较少不会有流口水的情况出现。但是当宝宝到了3个月的时候,唾液分泌就慢慢增加,到宝宝6-7月开始长乳牙的时候,刺激了三叉神经进一步增加了唾液的分泌,加上宝宝口腔小,还不会吞咽和调节口腔内的唾液,积储后就会自然流出。爸爸妈妈要及时为宝宝擦干口水,但是不要经常用粗糙的手巾拭擦,避免损伤宝宝局部皮肤。另外,宝宝的上衣、枕头、被褥等都容易被口水污染,要勤洗勤晒,以免滋生细菌。
4、龋齿
宝宝乳牙的表面结构比较脆弱,如果常常覆盖奶水或食物残渣,就会很容易发生龋齿。所以,当宝宝每次进食之后,爸爸妈妈最好让宝宝要用白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或直接帮宝宝刷牙,尽量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5、腹泻
当宝宝出牙的时候,宝宝体内来源于妈妈的抗体会慢慢逐渐消失。同时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因为辅食添加等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引起腹泻。爸爸妈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宝宝使用的餐具要特别重视消毒工作,有效防止细菌进入口腔的机会;二是妈妈最好准备粥或煮烂的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喂养宝宝,不可突然添加太多辅食。
宝宝长牙期的饮食与护理至关重要,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长牙时宝宝会有牙龈肿痛、发烧、流口水等症状,要注意清洁口腔等。各阶段食物要循序渐进,为宝宝健康成长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