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是中医诊病的第一步,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神态、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性质。中医望诊的内容包括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其中总体望诊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在望诊过程中,中医还会结合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分析病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中医望诊的内容

总体望诊

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全身以及排出物等征象来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总体望诊是指观察患者全身的神、色、形、态,主要用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精神状态、面色、体形以及姿态等。

分部望诊

分部望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局部部位的变化征象来了解相关的病变。例如观察患者的面色、五官、皮肤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望神

望神是指观察患者的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是判断患者生命活动和预后状况的重要环节。

有神

有神是指患者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一般表示患者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无神

无神是指患者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一般表示患者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假神

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望面色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

面色变化与病证

  1.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 赤色:主热证。

  3. 黄色:主虚证、湿证。

  4.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形态

望形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望形体

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

望姿态

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

望五官

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

望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

望耳

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观察耳廓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

望鼻

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联系。

望口唇

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

望舌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望齿龈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

望咽喉

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

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五脏六腑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将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以维持其温煦荣润与正常功能。

望皮肤色泽

其原理、方法与望面色相同。一般来说,肤色润泽则脏腑精气尚盛,虽病亦易治;若肤色干枯晦暗而无光泽,则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

望皮肤形态

皮肤形态异常包括肿胀、斑疹、白?、水疱等。

望头面颈项

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与手足三阳经循行交会之处,足厥阴肝经亦上行于头。脑居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的中枢。脑为髓海,为肾所主。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故心之华在面。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

望头

头形过大或过小,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或肾精不足而致。

望面

以望面部表情、色泽为主。

望颈项

头颈强直可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

望前后阴

为通过观察病人前阴、后阴进行诊断的方法。前阴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后阴即肛门。

好的,我已根据你的需求对内容进行了调整,请你过目。

你可能想看: